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4级,仅汽车燃用油标准就有6000多个,标准体系混乱可见一斑——

    如何让标准不再“打架”?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本报通讯员 瞿思杰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5日 08版)

        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这标志着我国的标准化改革全面启动。

     

    “软、乱、低”:现行标准体系问题凸显

     

        “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标准不完善”“包装饮用水标准之争”“毒豆芽标准争议”……近年来,此起彼伏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背后,是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及监管责任不清等问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仅汽车燃用油标准就有6000多个,标准体系混乱可见一斑,进行标准化改革已刻不容缓。

     

        根据1988年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4级。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分为推荐性标准以及强制性标准两种类型。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分析认为,我国标准体系面临缺失老化滞后、标准交叉重复矛盾、标准体系不够合理、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就是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

     

        “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均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基础上,政府对标准化工作包揽过多,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激发,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于欣丽指出。

     

    “硬约束”:用标准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标准是为企业‘定位、定向、定价的’。”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分析说,标准化让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有了好的标准,行业发展就有了明确方向,动力也更强。而且,这不仅是动机机制,也是评价机制。此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走了不少弯路,经济发展能耗高,重数量不重质量,而标准的制定让经济发展更具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次改革就是要让企业和社会都认识到“标准就是质量”,要让标准成为一种“硬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抓手”。

     

        “而这一切,都要首先从完善我们的标准体系、理顺标准的层级管理、提升标准化水平开始。”刘峰说。

     

    “放、管、治”:让“政府和市场各就各位”

     

        《方案》明确改革将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从2015到2016年,主要是推进改革的试点工作,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同时对现行标准体系进行全面清理和复审;第二阶段从2017到2018年,主要是稳妥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第三阶段从2019到2020年,基本建成新型标准体系,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于欣丽指出,在标准化改革中,要用“放、管、治”的思路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大胆‘放’。”于欣丽分析,在近10万项标准中,70%左右的都是一般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应逐步放给市场,把不该由政府管的放给具有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一些产业联盟来制定。“其次是精准‘管’,政府要把有限资源和力量、精力放到该管的那部分上,比如国家标准中,制定一些基础通用和与强制性标准相配套的标准,行业标准上制定行业领域重大产品、重大技术、重大服务、工程类标准,地方标准上制定满足地方自然条件、地方民俗民风以及地方特殊地理环境所需的标准等。”于欣丽说,再次是要“治”,采取共治方式,从政府、市场、社会层面形成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在改革中,也要避免这样一个误区,不要一谈到标准就想到条条框框。实际上,企业有能力且完全应该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因为企业更接地气、更知道老百姓的需求。有了标准,企业会更乐于创新,会更加发挥主观能动性,归根结底还是要让‘政府和市场各就各位’。”刘峰强调说。

     

        (本报记者 李慧 本报通讯员 瞿思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