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城市的关系是微妙的,一本好书往往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座城市。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8集人文纪录片《一本书 一座城》,将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城,遇见的人,写进了一部片子。循着书香,摄制团队寻迹北京、台北、伦敦、巴黎、柏林、上海、杭州、香港这8座城市,分别以一本书切入这些城市,去探寻城市里人的故事,审视产生这部作品的城市空间及其历史文化,让生命和人生更加丰满和充实。
读书+行走
特立独行看世界
节目第一集讲述的城市是北京,选择了《再会,老北京》这本书来开启读城之旅。
《再会,老北京》的作者是美国人迈克尔·麦尔。18年前刚到北京时,他就搬进了前门八大胡同之一的杨梅竹斜街,并在此过了十年的北京胡同生活。后来,他离开中国,写出了《再会,老北京》。
片子从采访迈克尔·麦尔的镜头中开启,在作者的叙述、老北京居民的回忆以及当下北京的市容之间反复闪回,让观众看到了北京的时代更迭。
同样的,片子从《流动的盛宴》这部海明威在临终前几年写就的著作切入,带领观众重新走进巴黎,去探访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居住的老屋,去重温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去感受19世纪巴黎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一本书 一座城》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于城市历史的记忆。“与普通的读书类节目不同,它将行走和读书结合了起来,呈现出人文类节目的全新美感。” 《一本书 一座城》的制片人兼主持人李晗说:“在快节奏流水线生活的当下,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部片子就是要带领大家重新出发,寻找一种有价值的诗意生活,而这份诗意则是年轻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的呈现。”
思想+美感
引领人文节目新风尚
文字和视觉这两种文化各有特点,互相不能取代。但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文字的式微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电视人,应当有一种试图沟通这两种媒介的努力和情怀。这种努力不能再是对于过去的重复,而是要积极探索,创新求变。”李晗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一本书 一座城》跳出了“做读书节目便是做文学批评或是做文学意义上的导读,躲在千里之外做书斋式的考订”的传统思维,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实地探访,用主持人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在城市空间中获得了既开阔又有纵深感的视野,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值得寻访的经典和特立独行的灵魂。
“难道不担心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记者问。
“不担心。”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说,“电视人和电视观众在过度娱乐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何出发,现在是时候停下脚步想想我们出发的目的了。”
不唯收视率,而追求“特殊的美感”,正成为浙江卫视衡量节目的新标准。
那么,《一本书 一座城》美在何处?80后制片人兼主持人的个性之美、在行走中思索城市的思想之美、国际化团队呈现的影像之美,这是塑造《一本书 一座城》特殊美感的三块基石。
正是在“美感第一”的追求下,《一本书 一座城》用人文标尺丈量城市美感,因而也让所读的城市氤氲着淡淡书香。同时,完全80后的制作团队,让片子的基调清新、现代、年轻化。此外,在专题纪录片的基础上增加纪实拍摄,使片子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在纪实纪录片的基础上追求精美的拍摄,让片子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