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

    “白发姑苏”的幸福生活样本

    ——苏州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7日 04版)

        目前,苏州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50万,占到苏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养老机构221家、机构养老床位57915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8.4张,供求极不平衡。苏州面临着养老服务的严峻挑战。

     

    上门服务,虚拟养老新模式

     

        74岁的蔡荣发老人,家住大龙港小区,因为子女都在国外、自己身体不便,他想找个护工。拿着手中的服务卡,蔡老拨打了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的热线。

     

        养老服务员李女士十几分钟后就赶了过来。她已经为蔡老伯服务了两年多,熟门熟路。3个小时,就完成了全部所需的服务项目。按照标准,蔡老伯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每月两次共6小时的免费上门服务。

     

        然而,随着老年人的逐年增多,家政服务人员紧缺。苏州民政部门为吸引更多养老护理从业者,对参加培训并取得养老护理员资质的,将一次性给予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奖励。凭相关工作证明材料,给予每月100元的特岗补贴。而从业人员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月度特岗补贴都会增加100元,每月最高补贴可以达到800元。

     

        陶老太和王女士是多年的邻居。每天中午,王女士都会帮陶老太打扫卫生,做好可口的饭菜。“我正好退休在家,没多少事。我每天负责送饭、搞卫生、洗衣服。”王女士说。原来,两位邻居在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见证下,签订一份养老帮扶协议。王女士按时按量完成协议内的服务项目,就可以到社区领取养老援助经费。

     

        苏州市老龄办主任刘贵祥介绍,民政部门特意为这种居家养老模式购买了保险,“工作中有失误,造成老人受伤的,或者护工上下班途中,发生意外的,都会给予保障”。

     

        6年前,苏州建成了全国首家虚拟养老院——居家乐虚拟养老院。6年来,苏州的居家养老模式不断添砖加瓦、转型升级,并逐步实现了在全市范围内的连锁复制,让更多老人实现了在家中颐养天年的目标。

     

    日间照料,老有所乐

     

        对于76岁的钱阿婆来说,今年显得尤其难熬。老伴去年7月份过世,加上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人有些孤单。听说家附近有一家日间照料中心,钱阿婆决定去看看。“哎呀,蛮好的。”出门走了5分钟,钱阿婆就进了这家日间照料中心,看到老人们正在一起练习书法,让平时就喜欢练字的老人起了兴致。

     

        整个日间照料中心按功能划分为三层:一层是生活区,设有餐厅、厨房;二层是休息区,可以容纳80张床位,供老人午睡,每人还配备了私人储物柜;三层是活动区,老人在这里可以欣赏沪剧、评弹等优秀传统戏,还可以下棋、唱歌、打牌。

     

        中午11点,日间照料中心的餐厅准时开饭。所有饭菜,均由星级饭店外送,中午是一荤一素一汤,还有点心和水果。“扣除政府补贴,老人的餐费一个月160元,另外管理费100元,如果老人想午睡,床位费100元。”这间日间照料中心的负责人朱洲红介绍,只要年满70周岁、没有传染性疾病,就符合条件。腿脚不便或者生病的老人,还可以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目前,苏州市民政部门对休息床位20张以上的,按照建筑面积一次性补贴20万元到60万元。同时,只要服务人数超过20人,政府每年补贴2万元;服务人数每增加10人,补贴增加1万元,最高补贴达到了10万元。在政府的鼓励推动下,苏州的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有366个。

     

        “政府将增加建设补贴,鼓励各地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我们争取到十二五末,街道和大型社区做到全覆盖,实现十五分钟的为老服务圈。”刘贵祥解释,日间照料中心是苏州养老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中等大小的日间照料中心,可以容纳100位孤寡老人,总体投资大概300万元,相当于每位老人投入3万元,而一张机构养老床位的投入至少需要20万元,大大提高了养老投入产出比。

     

    补贴+引导资金,政策杠杆撬动养老大问题

     

        “苏州60周岁以上老人超过150万,如果全部住进养老院需要上千亿元的资金。仅靠政府的投入,实际上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以市场化的方式,结合政府引导,来完成养老工作。”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黄建洪认为,在养老服务的提供上,社会力量应当是主力军。

     

        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苏州在几年前就率先实行“三补贴一保险”。只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对于新建床位,每张一次性给予一万元补贴,对民办机构收住的自理、介助和介护老人,每月给予50元、120元和200元的运营补贴,并为每张床位赠送一份保险。目前,苏州首批19家民办护理院中,有13家已经获得医保定点资格。

     

        “三补贴一保险”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动力,但要让其持久健康地发展,还需政府全面引导。2014年,苏州通过《苏州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并设立全国首个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首期规模5000万元,着力推动养老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构建涵盖生产、交易、服务等内容的新型养老产业体系。

     

        据介绍,进行市场化操作,通过政府贷款贴息、直接融资补贴等方式,苏州将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养老服务行业,支持养老服务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养老险种;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保险资金、慈善捐赠资金等投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

     

        根据规划,到今年年末,苏州将形成“9064”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6%的由日间照料中心等提供互助式养老;剩下的4%在养老机构享受集中式养老。(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王 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