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中考各学科在命题上将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难度,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将初中毕业会考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
与此同时,全国已有90余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公布了2015年自主招生信息。其中,八成左右的试点高校都要求学生在提交申请的时候具备“竞赛获奖”条件,没有学科特长就不能报考各校的自主招生。公众由此担心,曾经被三番五次下禁令的奥赛等各种竞赛是否会再次回潮。
上述两方面的信息,让许多家长甚至业内人士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中考难度降低主要影响是高分段学生的区分度下降,一些家长和高中学校失去了可以作为参照的依据。而高校自主招生要求看竞赛成绩,则主要是由于在当下教育评价整体过于单一滞后的情况下,需要找一些“铁证”证明自己所招的学生是有据可依的,是公平合理的。
回首过去几年中考、高考的发展历程,考试的难度实际上是被招生竞争推高的,义务教育要不要这么高的难度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中考难度被推高的原因在于,只有一种加总分的单一评价机制。而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潜能和特长不同程度地被忽视,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也就没有得到适当有效的培养。
要彻底打破这一僵局,靠“禁令”已经证明只会循环反复,出路只能是建立切实可行、专业可靠而又被公认的多元自主分类评价机制。这就需要释放出空间,研究制定对学生的专业评价,下大力气做好学生专业评价的建设和改进工作,而不能靠全社会口诛笔伐,或简单的行政指令。
实施多元自主分类评价的一个前提是,政府要明确界定义务教育的要求和边界。现在仅有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没有评价标准。这就导致原本应该作为一种基本要求的义务教育,被裹挟进竞争的漩涡,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被以接受义务教育的名义绑上了应试的战车。
另一方面,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正处在各种特殊才能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些特殊才能中有一些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很多义务教育学校受师资及相关条件限制,可能会贻误一些孩子特殊才能的成长发展。这使得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明确义务与非义务的边界显得十分必要。
在明确了义务教育的边界后,只要能达到义务教育的底线要求,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少学,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天赋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好与教学相伴随的多元自主的分类专业评价,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设计教学方案,最终总体上成才的概率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