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泰山向东南方向行进20公里,便来到了徂徕山。站在徂徕山上远眺,你很难想象,1956年,这里的林木只有2000株,你更难以想到,这里的护林员曾经十年没领到工资。如今,国有林场改革让这里重新披上绿色外衣,让林场员工过上了高品质生活。
面对国有林场发展困境,近年来,国家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职工安居乐业的“双赢”。
使命与担当:守林护绿扮演骨干角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优化生态开发空间格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政府出资建立起专门从事造林和森林管护的事业单位——国有林场。徂徕山林场就是其中之一。5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家大力投资支持下,徂徕山林场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徂徕山林场由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改成差额拨款乃至自收自支的林场,进入了十年举步维艰的时期。2004年,徂徕山林场开始了改革的先期探索,改革的推进,让徂徕山再次获得生机,让徂徕山林场发生了巨变。
徂徕山的故事是我国国有林场在守护生态红线中不折不挠,勇于承担“主力军”角色的生动写照。
60多年来,我国国有林场取得巨大发展,在发展我国林业事业和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骨干作用。目前,全国共有国有林场4855家,经营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其中林地面积8.7亿亩,森林蓄积量23.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森林总面积和森林总蓄积量的23%和17%,为国家培育和贮备了大量优质森林资源。
历史与现实:国有林场发展陷于困境
像徂徕山林场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国有林场遇到了曲折和困难。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我们林场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得不到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林场发展每况愈下,大批职工不得不另谋出路,没有精力对林子进行管理和培育。”回想起30年前的经历,浙江省武义县林场场长张秀岳并不轻松。
“目前,政策边缘化、生活贫困化、发展弱势化、经营粗放化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国有林场的发展。”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总站长杨超指出。据统计,目前依然还有486个国有林场场部不通公路,170个国有林场不通电,575个国有林场不通电话,1575个国有林场存在饮水安全和吃水困难。
“国有林场的发展过程当中,暴露出很多体制的问题、机制的问题,甚至是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去解决,既不能继承先业,也不能完成国有林场未来的使命。”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
国有林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国有林区产权虚置,名义上森林资源国家所有,而实际上森工企业既是管资源的政府,又是用资源的企业。国有林区政事企合一,经济发展长期过度依赖森林资源消耗,由此带来一系列生态和民生问题。
试点与探路:改革创新开启破冰之旅
4个国有林场整合成一个生态公益性林场,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林场管理、专业技术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纳入事业编制,返聘34名护林员;林场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这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国有林场改革后带来的变化。经测算,4个林场改革需要5300万元。袁州区政府在并不宽裕的财政资金中,挤出了这笔资金,解决好职工的工资、社保、医保问题。
袁州区国有林场天台山分场职工赵佰平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今年56岁的他,已有35年工龄,他说:“我一直是营林工,去年下半年办了提前退休手续,现在工资有1800多元,比上班时还多!”
2013年8月5日,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7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一年多来,各试点省的改革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制定《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杨超说。
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吹响了新时期深化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的号角。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月华介绍,通过此次改革,预期重点国有林区可以增加森林面积550万亩,增加森林蓄积量4亿立方米,重点国有林区有序实现全面停伐。同时,林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资源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国有林场和林区发展将实现新的伟大跨越。(本报记者 李慧 郑北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