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生前,他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殊荣。身后,数千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国内外知名学府向他致敬——

    好校长莫振高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8日 01版)
    莫振高走访贫困生家庭。资料照片
    莫振高和学生们在讨论学习。资料照片
    扫描二维码进入光明网专题页面

        3月9日,广西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因病离世。

     

        悲痛瞬间爆发,传遍媒体、网络、微信朋友圈,一天之内,整个都安县城的花圈便告售罄。15日早晨,数千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以各种方式向他致敬。

     

    教育的真谛是爱

     

    “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莫振高

     

        1998年,澄江乡学生蓝程考上都安高中,因交不起170元的学费、住宿费而面临辍学,一筹莫展的父亲蓝玉锋找到莫振高。莫振高说:“让孩子先进来,我有办法。”

     

        莫振高的办法,就是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蓝程,直至他高中毕业,考上北京邮电大学。如今,蓝程已博士毕业,在北京工作。

     

        “是莫校长改变了我儿子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蓝玉锋动情地说。

     

        在都安,因莫振高而改变命运的,远不止蓝程一家。

     

        素称“石山王国”的都安,地处广西西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以种玉米为生,全县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特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学校至今仍有约40%的学生是贫困生,虽然已免学费,但书本费、住宿费及生活费,每年仍需4000元左右,不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都安高中资助办主任韦喜凤说。

     

        每年学生报到时,总有一些缺钱的孩子没有勇气进校报到,在校门口徘徊。这时,莫振高会把“校长办公室”搬到校门口,拿着喇叭喊:“有困难,就找我莫振高!”他还亲自为贫困生办理优先入学手续。多年来,每逢开学,莫振高必“摆摊”,专做贫困生的“生意”,这动人的一幕在当地传为美谈。

     

        “一个孩子只是学校的几千分之一,却是每一个家庭的100%!”“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35年来,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300名学生上完了高中、大学。

     

        为了详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莫振高一有空就跋山涉水去家访,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的山路,到学生家自掏腰包救困扶贫。为了给贫困学生筹集费用,他经常登门向爱心企业求助,四处“化缘”。为了让家庭贫困的孩子安心学习、专心追梦,学校每年都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扶他们,还经常组织师生为他们捐款捐物。

     

        莫振高对学生的爱,系在前途命运上,落在生活细微处。老师们都说,他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养育的。

     

        一个“养”字,多少付出。

     

        “他做起事来比谁都细心。”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韦明壮说,在宿舍看到学生从厕所出来,莫振高会叮嘱他们先跺一下脚,不要把水带到床边。他还叮嘱学生晒衣服时,衣服要拧干,阴晴不定、湿度很大的“回南天”时,太阳出来要晒被子,降温了要添衣服。学生们被雨淋了,广播里会传出莫振高的声音:“食堂为大家准备了姜糖水,请淋了雨的同学去喝。”

     

        他做这些事,分明怀着一颗父亲的心。学生们亲切地称他“校长爸爸”。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教育家夏丏尊这段话记在心间,莫振高说:“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这样的爱,是一种心贴着心的爱,也因为师生的接力而延续。都安高中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有个习惯——寄钱回学校来,接力资助学弟学妹。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莫振高

     

        3月7日,“2015年春季全区人才交流大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往年的每次招聘会,莫振高早早就会到现场,亲自筛选简历,组织面试。

     

        可这天,他不得不在做完手术后,才从医院往招聘现场赶。在出租车上,他浑身乏力,抵达目的地时,望着几十级台阶,他一声叹息,因为实在没有气力上去了。回到医院,他还一再嘱咐同事,要保质保量完成招聘计划。

     

        关于选人用人的标准,他说:“我们是山区学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教师。”

     

        对于招进来的教师,他当作珍宝一样,在生活上悉心呵护,但业务上的硬杠杠很明确:3年内必须出师,5年内必须挑大梁。很多年轻老师都听他说这样一句话:“你们得抓紧努力了!孩子们可没时间等你慢慢成长啊!”

     

        对日常经费的使用,莫振高是有名的“抠”,但是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他大方得很。就在几年前,他亲自拍板,挤出300万元,选派97名教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

     

        “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是信任,是期望。我们一定要教好孩子,不能让家长的希望变成失望。”这是莫振高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

     

        当年,他刚到都安高中任教时,学校只有一栋宿舍楼和三栋低矮的教学楼。当校长后,他下决心把破旧的学校改头换面。在他的努力下,学生饭堂修好了,图书馆、科技楼和学生宿舍楼建起来了,教学综合楼里装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昔日破旧的校园焕然一新。

     

        “现在条件好了,就看你们的了。”莫振高常鼓励老师们,要做就做到最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莫振高要求,老师参加市级赛课一定要争第一,自治区级、国家级至少二等奖以上。同时,他提出:“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莫振高倡导“集体打造优质课”。每个学期,学校要组织校内演示课,每个教研组派一人参加,全校老师去听课、观摩。遇上演示课、赛课,整个教研组要在一起“磨课”,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步骤,教研组都会反复斟酌。

     

        2009年,英语教师韦玲玲获得参加广西高三英语研讨会暨说课展示比赛的机会。莫振高立即召集英语组30名教师开会研究说课内容,他要求英语组全力以赴,帮助韦玲玲修改说课内容。

     

        “从说课内容、语调、手势、表情……莫校长都给了全方位的指导,我进行3次试讲,他每次都到现场。”韦玲玲说。通过集体打造,她获得了一等奖。

     

        “如果说我对都安高中作出了一点点贡献,那就是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莫振高曾经这样欣慰地说。

     

    更注重为人处世教育

     

    “我们只有赢得了做人的分数,才是真正的好成绩。”——莫振高 

     

        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前,莫振高都会走进每一间男生宿舍,催学生早睡。

     

        每天清晨6时,他准时出现在校园里,巡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哪怕看到地上有一张纸片,都要弯腰捡起来。

     

        35年寒来暑往,莫振高的这些习惯已成定式,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追求卓越,从我做起。”这是莫振高始终秉持的理念,他要求自己做的每一样工作都做到最好,每一个承诺都要如约兑现。

     

        现在北京工作的韦景煜记得,在他读高一时,住的宿舍是漏雨的瓦房。一个晚上,“莫爸爸”雨夜巡查,看到宿舍漏水,焦虑地说:“现在学校条件艰苦,你们克服一下,我一定让你们在毕业之前住进公寓楼新宿舍!”

     

        言出必践,两年后,一栋崭新的宿舍楼拔地而起。

     

        陈旧的房间,一张桌子,堆着一摞翻旧了的书——这是莫振高用了几十年的办公室,简陋得有些寒酸。学校建起新楼,后勤部多次劝他搬到新楼办公,他拒绝了。他说,每一分建设资金都来之不易,优先安排教学用,“我们艰苦一点不要紧”。

     

        作为校长,莫振高行政事务繁多,但他从没有放下教鞭,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始终坚持教学一线。他认为,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只有到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教好学生。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一节课不误,一次会不缺。他所带的高三毕业班,会考、高考年年名列前茅。

     

        壮族学生韦吉珠上高中时,还不能流利地讲普通话,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莫振高就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一字一字地教,一句一句地教,韦吉珠则像学习外语一样仔细地学。在莫振高的耐心指导下,韦吉珠进步很快,后来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为了高三,为了自己,为了走出大山,加油!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说起“莫式排比”教学特点,高三学生苏宝尧说,在校长的课上听到的都是鼓励的话,“是他给我们这些山区孩子树立了信心”。

     

        除了知识传授,莫振高更注重的是为人处世的教育。“考试成功的机会有100次,做人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只有赢得了做人的分数,才是真正的好成绩。”这样的反复叮嘱,成为全校学子的座右铭。

     

        2008年秋,他意识到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便提出开高考心理课,但是苦于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一时也招不到人。他又自觉挑起了这一重担,兼任高三所有毕业班的高考心理辅导课。

     

        “记得莫校长第一次给我们上心理课时,我们全班非常激动。他一进教室,全班都鼓掌。莫校长接着说,这80%的掌声留给你们自己,在备战高考的路上给自己加油鼓劲,20%的掌声留给我这个平凡的老师就够了。”学生韦婕勋说。

     

        已知天命的莫振高,是从零开始钻研心理学的。

     

        他自费到北大、清华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了上岗证书,加上自学总结、融会贯通,终于使心理学课成为全校同学最期待、最喜欢的课。

     

        “莫校长的课信息量非常大,学生非常喜欢,课堂气氛很活跃,班班有掌声,节节有掌声,有时因外出开会缺了课,常常受到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与莫振高共事20余年的唐炳宏老师说,常常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主动要求“拖堂”。

     

        “哪怕多讲5分钟,就是多5分钟快乐!”学生季柳级说,“莫老师的课,我们永远听不够。”

     

        然而,造化弄人。从今以后,都安高中的学子,再也听不到“校长爸爸”的课了。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