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作为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样板和策源地,受到世界的瞩目。解读硅谷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路径,虽然影响硅谷成长的因素有许许多多,但斯坦福大学等院校作为人才智库对硅谷的支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把大学人才引入公司
有人说,硅谷的成功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背靠斯坦福等一流大学这一天然优势。多年来,斯坦福大学等院校就像动力强劲的火车头,带动着硅谷这趟列车高速前行。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硅谷人才特殊的培养之道,激励之道,使用之道,成才之道。置身于硅谷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人才气息,感受到有一种成就人才、成就事业的“机制和制度力量”。
被誉为“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在把大学人才引入公司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951年,特曼教授提出创建斯坦福研究园区的构想,这是全球最早的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斯坦福工业园(即后来的“硅谷”)。
硅谷的公司最初租用的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土地,依托着大学的最新科技成果。硅谷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了大学与产业的关联机制即“学术—工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半导体业的创建,标志着硅谷开始书写其迅速发展的历史。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在硅谷创立小型公司,80年代中期以至到整个90年代,由斯坦福大学教师和学生创办的公司或者有大学背景的公司,在硅谷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处在知识密集区的硅谷,充分利用创新精英群体,为大学师生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环境,大学与产业的关联与融合,在这里成为一拍即合的事情。
产学研一体化
对人才创新制度进行实用创新也是特曼教授的一大贡献。他主张,大学不应成为仅仅传授书本知识、关门搞好科研的象牙之塔,而应把实验室产生的科研成果及时而有效地运用于工业生产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
他鼓励大学研究工作与以科研为基础的工业相结合;他贷款给年轻有事业心的工程师,并支持他们利用学校的设备创业;他与政府签订技术研究合同,允许职业工程人员来校听课。为适应科学家、专家之间的专业跨行,以及“合作”与“转行”,促进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斯坦福大学向附近一些公司开放实验室,共同研制新产品。开放式办学成为斯坦福大学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其50%的教授为来自社会的“咨询教授”。
与此相联系,斯坦福大学建立起了不同于其他大学的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籍管理办法。这样,工商业与学校的科学研究就愈来愈交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公园式”的“斯坦福工业园”,毕业生可以在这里直接创新创业,建立自己的公司,成全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据统计,硅谷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有50%以上是来自斯坦福衍生企业。事实上,硅谷的起步就是从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开始的。
支持和包容人才的流动和组合,是硅谷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人才的高流动性,有益于企业裂变和技术外溢。如创建于1920年的仙童公司是有名的半导体公司。后来许多知名公司(如国家半导体、英特尔、西格尼蒂克斯和美国微系统等)都是从仙童公司中分出来的。硅谷中许多其他公司的领导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来自该公司。
顺势扩展“创新域”
因应创新顺势扩展“创新域”,是斯坦福大学等院校师生对硅谷的另一贡献。
在硅谷,斯坦福大学等院校的人才无处不在,不仅是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研发骨干,也遍布于众多服务机构,诸如风险投资、法律、会计和猎头公司,以及提供其他专业服务类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由大学生创办的,其业务重点是为新成立的创业公司打理费时的琐碎事务,使创业公司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在商业模式方面也是如此 。硅谷开拓商业市场是从创新商业模式开始的,而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们则是硅谷商业模式创新的有生力量。可以说,硅谷到处都有斯坦福大学的影子,斯坦福大学事实上成为硅谷发展重要的人才智库,奠定了硅谷发展的智力基础。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