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寒假里,辅导员孙壮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阜康、呼图壁、独山子……22天时间里,足迹遍及新疆16个地方,仅新疆当地行程就达3400多公里,深入27个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
孙壮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辅导员。从2006年参加工作起,几乎每年寒假,他都是在家访中度过。今年的新疆之行已经是他进行的第八次家访。8年里,他共走访了96个学生家庭。去年,孙壮开始担任大连理工大学2014级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辅导员,班上共有76人,其中新疆学生30人,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乌兹别克等多个民族。
寒假一开始,他便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家访之旅。出发前,孙壮曾多次与全国道德模范、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先进典型邵春亮教授交流。80岁高龄的邵春亮对这位年轻的后辈说:“你只要到了新疆,走进学生家里,顺顺利利完成家访工作,就已经转达了学校对少数民族孩子的关爱。”
“期末考试前,老师跟我们说他寒假会去我们家家访,我开始都不相信。我家多远啊,要坐50多个小时的火车,还要转十几个小时的汽车。没想到孙老师真的来了,妈妈和我都特别惊讶,也特别感激。”家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那拉提镇的叶尔森·波拉提别克告诉记者。
孙壮说,家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形式,既给家长打开一扇了解孩子的窗,也为学生工作者开辟了新的工作思路。走进学生家中,孙壮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经历,征求了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要求。“这是我第一年带少数民族预科生,这样远途的家访将是我今后寒假的常规工作。走一遍他们走过的上学路,才能明白他们的求学之路有多么不易,才能激起更多的心灵共鸣。”
孙壮只是大连理工大学众多辅导员的一个缩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该校辅导员共家访学生994名,足迹遍布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个地区。他们为寒窗学子送温暖,鼓励困难生自强笃行,用行动践行着“立德树人”,传递着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
(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谢小芳)
孙壮家访日记选摘
1月29日 新疆昌吉
到哈萨克族学生达吾勒·木拉提别克家的家访收获不小,是一次双向“充电”。
达吾勒酷爱踢足球,是校队的主力,每天早上都坚持训练。但训练完后,往往没时间吃早饭,上课提不起精神,这是我过去一个学期和孩子父亲沟通最多的事情。在达吾勒家,我看见他家里最多的“玩具”就是足球。他的父亲说孩子从小就爱踢球,包括备战高考的时候也风雨无阻,还跟我说了好多达吾勒与足球的故事。其实家长也很担心自己娃娃的学习,但好在上学期学习成绩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开学后我们班也要成立个足球队,选队长的话我想我会首先投他一票。
2月1日 新疆塔城
学业问题学生,是我家访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一些新疆籍少数民族同学思维活跃、性格开朗,爱玩爱交朋友,反倒对学习少了很多兴趣。一些同学迷恋网络及手机游戏、看小说电影、搞社交,学习上的自觉性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不及格。小王(化名)就是这样的学生,因为期末考试有两门不及格,排名全班倒数。而如果没有家访,家长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大学和高中时一样优秀。孩子所谓的报喜不报忧让有些家长连真实的知情权都难以保障。小王的父母一直低着头听我说,像是知错的“孩子”。有时候真不忍心让家长跟孩子上火,但如果不能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在校情况,也就失去了家访的意义。
(本报记者 吴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