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文学艺术院院长)
让文学成为心灵上升的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令我深受震动,其中“浮躁”二字,直击当下文艺创作的命门。以文学创作为例,“制作”和“炮制”作品过多,在思想的深刻性、反映生活的丰富性上都有待提升。
文学不是简单的生产,要创作出一部精品力作,首先要解决“为了谁创作”的问题,要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作品,书写人民中的英雄人物,力争每一部作品都能对他们有所助益。其次要解决自身创作状态的问题,写作前要投入火热的生活,而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就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投机取巧,不唯“市”也不唯“势”,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再次是选择传递怎样的价值理念,古代先贤们秉持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当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这一点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现实题材小说,都可以做到。周朝就有“采诗官”,古人通过文艺作品来观社会风气、看理政得失、知民心所向,文学书写和反映时代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今。无论什么年代,作家都应有强烈的使命感,用负责任的态度、用自己手中之笔参与时代建设,让文学真正成为人们心灵上升的通道。
(本报记者 韩寒采访整理)
关峡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团长)
创作者需要转变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文艺创作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改变这种状态,要解决好这几个问题。首先是创作者本身观念的转变,文艺创作应潜心钻研,远离浮躁。其次是创作者行为的转变,创作者要真正俯下身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此外,应该有一种激励机制让创作者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搞创作,并且有效保障创作者的权益。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家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转变。今年两会,通过一些艺术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进行自我反省,并就文艺创作不能浮躁化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既然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肯定会在行为上产生共振。创作者将以一个很好的心态继续前行在创作之路上。现在文艺创作的大环境很好,在过去,对于不良的文艺现象,没有人敢直言。如今,很多人都勇于站出来亮出自己观点,批评不良现象,传播社会正能量。在这一点上,文艺界的风气正在经历一个荡涤心灵、本真向上的改变。
(本报记者 牛梦笛采访整理)
廖昌永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努力打造中国学派文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讲话发表以来,文艺生态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我对此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去年,上海音乐学院做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程,同时还有上海歌剧“上海三部曲”的创作,碰到很多困难。在去年两会上,我们向习总书记做了汇报,得到总书记的回应,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去年十月“上海三部曲”第一部《一江春水》首轮演出,受到社会赞誉。但我们认为这部歌剧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请了很多专家从各方面进行了批评和总结。今年上半年将是《一江春水》的修改期,年底将要展开第二轮全国巡演。同时,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也在筹划,全部完成要四五年的时间。
我们始终坚持精品创作道路。创作过程中,经济收益是很低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中国精品歌剧创作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和梦想,实现梦想的道路会有困难和艰辛,但我们要有这样的梦想和担当。中国学派的中国歌剧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学派的文艺精品必须是民族的、原创的、扎根于群众的。
(本报记者 张翼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