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把企业变成职业学校“后花园”
——访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代表
本报记者 刘昆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立业的职业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是两会代表委员谈论较多的话题。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柳州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记者:柳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郑俊康代表:作为工业城市,柳州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我们同步推进职业教育园区与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优势产业培育同步进行,并加大了市县统筹和城乡合作办学力度,稳步开展了中高职办学体制衔接等项目试点,初步形成了“园区互融、合作共赢,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这一具有柳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记者:柳州职业教育的特色何在?
郑俊康代表:最大的特色,就是校企一体化合作,把企业变成学校的“后花园”。按照“城校互融、资源共享;园校互融、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我们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专业布局与服务柳州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对接岗位能力,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校中厂”“厂中校”“植入式工作站”“企业全程托管”等模式,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改革试点,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柳州在深化综合改革方面有何新举措?
郑俊康代表:今后,柳州将创新开展集团化办学,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的号召,围绕广西千亿产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加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另外,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创新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建设面向西江经济带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争取在广西率先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职教基地。
提高中西部高校发展水平
——访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是对教育在未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深远意义的理解和概括,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感触颇深。
记者:作为教育界代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关爱和代表:第一是政府教育投资继续加大。201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超过了4%。同时,还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教育投资,“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第二是关注大学生就业。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749万人,是历年最高的一届。只有实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的“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的局面,才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记者:结合河南实际,你有哪些建议?
关爱和代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应标本兼治。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有具体表述,即“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这些措施体现了对中西部的支持。
我国目前的教育格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以大区为单位集中教育资源。这种布局,造成中西部地区13个省区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今后应按区域人口数量和实际发展需求进行遴选,把中西部13个省办学历史长、基础好、实力强的区域高水平大学、骨干特色高校,直接纳入国家重点支持、重点建设范畴,尽快使这些学校形成本区域高等教育中心,辐射带动本地区教育发展。让中西部高校有造血的能力,对改变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面貌更具有战略意义。应改变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与提升过程中“一省一校”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和惯性思维,公平公正地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布局和发展。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融入整个培养体系
——访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明确了今年将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总量、实现就业的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
记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什么低?症结在哪里?
钱锋委员: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怎样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掌握这些创业素质、提高能力,以及怎样提高执行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在于缺少资金与经验。由于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由于缺少经验,对市场情况不了解,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容易误入方向。
大学生创业环境不佳。外环境体现为创业政策是否优惠、创业培训是否到位、创业平台是否完善、创业手续是否便捷,内部环境主要在于创业者自身,是否能够脚踏实地、关注细节,针对每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记者:所以说,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说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钱锋委员:自主创业属于“三高”行业,挑战性高、技术含量高、淘汰率高。合格的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毅、自制、勇敢、果断等品质,要具有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团队意识。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体系,贯穿培养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支持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协同,完善政策。政府要从政策层面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工商注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机构要提供培训、统筹资源,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比如,设立重点支持创业大学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风险基金。科技园、城市配套商业设施、闲置厂房等现有资源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并且要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辅导相结合,创新孵化方式,完善孵化功能,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
激发高校活力 提升创新能力
——访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代表
本报记者 吴琳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记者就此采访了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代表。
记者:深化改革,提高高校创新能力,您的关注点是什么?
宁桂玲代表:我在大连理工大学分管财务、采购与招标等工作,更加关注如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让一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理顺,为高等院校事业发展“松绑减负”,尤为紧迫,这与反腐倡廉,净化高校科研土壤并不矛盾。
记者:在采购和科研经费税收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宁桂玲代表:在采购上主要有三难,即执行中央集中采购困难大、执行有关报批事项困难大、执行财政部评审专家管理规定困难大。就说第一难,部属高校约有三分之二以上在京外,在供货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有诸多不便。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过分强调程序和规模,牺牲了效率,难以满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科研经费占高校总收入一般在10%~40%左右,对于“985”和“211”院校来说,这是学校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目前在横向科研经费纳税、纵向科研经费纳税、企业所得税、免税审批与税务检查等方面,都还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
记者: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宁桂玲代表:主要是充分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信息化手段相对完备的优势,探索建立集中采购目录内产品校内集中采购的有效途径,提高采购效率,减低采购成本,同时还包括放宽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来源等等。在规范和减免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税收方面,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调研,探讨减免措施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进一步明晰高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质,明确高校小规模纳税人资质,对高校取得的事业收入直接免税等,以上免税部分利于支持高校事业发展。总之,唯有改革,才是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创新能力的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