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

    追思

    罗国杰:儒者爱兰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1日 11版)
    罗国杰 资料图片

        罗老师走了。

        两个多月前,他刚刚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殊荣。那时,他身体状况已是日益孱弱,他却把1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作学生奖学金。

        “他就是这样,永远心系学生,是真正的师者。”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焦国成今天一直在罗先生家收拾遗物,心情沉重。

        在罗国杰教授这个称谓的前面,可以加上很多殊荣。他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他是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他著作等身,他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材。

        在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的眼中,最能形容老师的却是“现世的儒者”。

        “他对待学生总是春风化雨,关爱有加,却严于律己,有儒者风范。我上大学期间,先生除了教学外,还担任学校副校长。有一年过节,我们几个学生给他买了一兜苹果,以表尊师之意。先生当时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等到我们告辞的时候,他却坚决让我们把苹果拿回去。虽然仅仅是几个苹果,而且是学生的心意,但是先生还是认为不能收。”肖群忠说。

        “在治学上,先生也总是告诫我们要把学问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做‘空学问’。而且,先生极其求真,有一次,我提到清代有一部《孝经大全》的文献,先生马上来了兴趣,说:‘我怎么不知道,要读一下。’书籍浩如烟海,没有读过很正常,但是有的学者大儒没有先生这份真实的气度。”肖群忠说。

        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罗国杰先生的讲义。“我是1978年读大学的,当时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一个学校开设伦理学课程,我是课代表,可以看到先生的讲义。先生每次备课极其认真,讲义上每每增增删删,而且先生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几分钟到,从不迟到。有一次,先生病了,需要在海淀医院住院,即使如此也没有缺课,无论身体多么难受,他总是白天从医院出来上课,然后再回到医院治疗。”

        一辈子研究道德、伦理,罗国杰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在熟悉的人眼中,多少有些苛刻。

        此前,罗国杰接受中国人民大学校媒采访时曾表示,儒家的修身养德之道讲求“吾日三省吾身”,他坚持做到“四省”:“我最喜欢的格言是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每日追问下,他不仅是学者,还像个“侠客”。他的学生不会忘记,几十年来,只要路遇不平,他都会挺身而出。61岁那年,一天,他在北京蓟门桥商场看到两人相争,其中一人还手持尖刀,他却毫不犹豫冲上前去把二人拉开。这件事一时成为美谈。

        罗国杰皓首穷经,几十年如一日,钻研学问。他的学生告诉记者,即使是晚年历经脑梗、心脏停跳、车祸等6次大的病痛和事故,先生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桌上的书。“现在,他终于可以歇歇了。”焦国成说。

        罗国杰的爱好很多人都知道,他独爱花中君子——兰花。他种植兰花,欣赏各种兰花,因为“不求闻达只烟霞”。这略有些寂寞的花如今独自在先生的书桌之上,它没有绚烂的颜色,却见证了一个儒者、师者、学者在“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中不断探索与砥砺的一生。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