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找第一个捐资助学不留名的“莫文隋”,到现在无数个扶贫济困的“莫问谁”;从磨刀老人吴锦泉、救火英雄周江疆等“中国好人”到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等先进群体……江苏南通,这座以“好人文化”标注的城市,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的实践中扬善立德,用一个个凡人善举叠加出精神文明的“南通现象”。
1月10日,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滨海新区富港村74岁老人吴开元不慎落水,村民陈群见状,纵身一跃下水救人。河水湍急,冰冷刺骨,陈群用最后一丝力气将老人托出水面,自己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河中。当遗体被打捞上来时,他仍然保持着托举救人的姿态。
为兑现爱的承诺,村民沈惠周悉心照顾瘫痪妻子,35载不离不弃;民工忘领278元工钱,建筑工程安装公司副总经理欧言苦苦寻觅20年后亲手归还;为完成丈夫生前夙愿,94岁的老共产党员宋英捐出100万元毕生积蓄,建立慈善基金回馈社会……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好人文化”在南通引发“滚雪球”效应。近年来,先后涌现出84位“中国好人”,全国全省道德模范15人,江海志愿者队伍由成立之初的34人发展到现在的667279人。
近年来,南通建立嘉许好人好事长效机制,制定《南通市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和《南通市道德领域突出事件处置办法》,为帮扶道德模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成立南通市美德基金会,募集500多万元,作为“好人褒奖”专项资金。
一项项激励措施,凝聚起“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共识,市民纷纷加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邮递员送信沿途帮扶老人的“爱心邮路”由1条增加到137条。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现有注册会员27000余名,他们不计名利做实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
“我们要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好人’更多的肯定,让‘做好事、当好人’成为南通人的价值追求,推动志愿服务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南通市市长张国华说。
2009年1月,南通首次跻身全国文明城市;2011年经严格复查测评,南通蝉联这一代表城市最高综合性荣誉的光荣称号;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中,南通以江苏省排名第二的成绩通过复评,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这份让南通700多万人满意的成绩单背后,是人文精神和城市风貌的彰显。
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说:“人无德不立,城无德不兴。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的实践中,南通要继续发挥‘好人’的道德引领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托举起城市精神文明的新高度。”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