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

    两会聚焦·代表委员热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让改革发展引擎更强劲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邓晖 韩业庭 韩寒 张翼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1日 01版)

        肖鹏飞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研三的学生,他带领团队发明了“易净星”隐形镀膜剂,“这种膜能有效解决玻璃雨天亲水、粘泥尘、粘油渍、冬天雪霜结冻以及玻璃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他的愿望是成立一家属于他和团队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来开发出更多新产品、新技术。

     

        “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使创新人才分享收益成果”,“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表述,不仅让肖鹏飞分外振奋,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焦点。这不仅仅只为让“肖鹏飞”们圆梦,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万众创新创业是一种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选择

     

        在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委员看来,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对促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四个“新”——大众创新创业是稳增长的新动力、调结构的新途径、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创新驱动的新活力。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认为,过去靠数量、靠规模扩大、靠投资驱动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寻找新的动力,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代表说,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说,中国正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科技创新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促进在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对协调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其实,创新创业在有些地区已经比较显著了。根据最新统计,各地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就业人员175万。2014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577亿元人民币,近30万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同时,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49万,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大概有800万左右,他们掌握知识、有能力,不少人还有专利,“如果引导这些青年人进行创新创业,一方面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就业”。

     

    激活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源头

     

        科学技术是创新创业的源头,如何能让这个源头“活”起来?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委员说:“缺乏创新性技术企业,产、学、研之间就很难打通,技术创新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工科是创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欧阳明高委员介绍,保守估计我国有30万名左右的工科类教授,他们都是从事创新性技术研发的,“如果每人创办3到5家高新技术企业,那对我国的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升级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真的难以想象!”他说,日本在对工科类教授进行考核时,有“发明了多少专利”等类似要求,“今后国家对大学工科类教师的考核应该加入‘是否创办或推动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一项”。

     

        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代表提醒,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够功利化。“大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能把创新创业功利化。”林建华说,现在有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办企业,“但我觉得这需要全面地考量。归根结底,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等一切活动都应该在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上来进行。如果教师办一个企业是为了培养人才,没有问题;但如果只是为了创造效益,从长期看,这将损害人才培养这个教育之根本,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侯建国长期在科研一线,在他看来,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比如能否以法律的形式明晰科研人员在职务发明、职务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收益比例?正在审议中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案,提出国家设立的研发机构、高校转化科技成果获得的收入归留本单位,但对个人和团队收益还没有明确规定。”

     

    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从可穿戴的发光灯条服饰,到能模拟乐器音效的音乐盒子,再到会自动调节光亮的智能台灯……一年多来,清华大学研究生毕滢、张承巍、肖宗祺在自己开创的“创客空间”里鼓捣出不少好玩的东西,“中国的教育太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育了。我们小时候的劳技课不是被改成自习,就是被用来大扫除、开班会”。

     

        该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大家都在思索。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代表说:“我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解是,知识全面,拥有专业知识或技能,在原始创新方面要有特别的突破和才能,更为关键的是,要有创新创业思维。”他介绍,武汉大学提出“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人才教育理念,从本科生阶段起就开始注重培育人才的三创意识,比如实行“创新学分”制度,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等。

     

        林建华说:“近年来,我转了一圈,从北京大学到重庆大学再到浙江大学,现在又回到北大,觉得不同学校的教育、文化是不同的,学生的取向也是不同的。”林建华认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比如浙江大学,地处民营经济活跃区域,民间创新创业的驱动非常强,这对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我看到有位学生租了个小房子,每天工作,夜以继日,白天楼下干活,晚上睡阁楼,非常投入,把潜力充分调动了起来。”

     

        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代表深有同感。他说,创新创业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追求。这不仅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培育创新的土壤,“长期以来,中国人创新冒险的意识不强,社会上对创新的鼓励不足,对创新失败奚落嘲笑,缺乏宽容的气氛”。

     

        毕滢、张承巍、肖宗祺没想那么多,他们正摩拳擦掌地准备成立一家教育公司,专门开发儿童创新课程和教具,“只有创新和动手成为一种基因、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才能从源头上被激发出来,这种习惯必须‘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齐芳 邓晖 韩业庭 韩寒 张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