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话题刚被拎起,就能瞬间点燃代表们的热情,相互支招的情景频频上演。这是记者3月7日下午在广东代表团小组审议上看到的。
“鼓励医生到基层去,应该有序地下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代表说起了他的“疑惑”:大医院的骨干医生下到基层,作用反而不大,“像临床医生,在大医院里一天可能要做几床手术,而且大多是疑难杂症,而到了基层,恐怕一个月也做不了几例。”
一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一面是基层医院人才匮乏。老百姓看病难,这个“结”怎么解?代表们纷纷支起了招。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鄂代表说,可以学习法院的遴选制度,大医院不招或少招毕业生,从基层遴选,把更多的医科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去。“给在基层工作的医生更高的待遇。”清远市代市长郭锋代表举出例子:一开始,清远的农村教师“留不住”,待遇提高后,比城里的教师拿得多,比公务员拿得多,“现在,反而是城市向农村流动”。
同样是“下基层”的话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范冬萍代表在高校工作30年,一直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49万,为历史最高。就业难吗?难,更难的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范冬萍发现,现在众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急缺人才,中小城市、乡镇人才匮乏,就业岗位一点都不缺。“我调查过,学生去基层最顾虑的并非工资收入。为什么不愿意去,因为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基层的公共服务提供不到位。”范冬萍说。
“确实,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地方应该拿出更加实际措施来帮忙解决问题。”郑鄂插话说,“不能光喊口号,到基层去,要留住人,先得留住心。”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5点多,召集人郭锋“不忍心”地叫停了会议。几位代表意犹未尽,留在会议室里交换意见。
(本报记者 吴晓杰 严圣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