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以70后、80后为主的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的青年医疗团队,坚守在德清县的一个山坳里,1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麻风病人。2013年12月6日,本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山坳人生照样出彩——记“中国麻风第一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并配发评论《什么是“出彩的人生”》。报道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在卫生系统引发了强烈反响。
日前,刚刚代表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前往北京领取第二届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奖的青年医生王景权,踏上了回老家江苏东台的旅程,他告诉记者,这个春节他有个特别的任务。
病人的催促:“回家,过年,回家,过年!”
王景权医生是2月17日踏上回家旅程的。
16日晚,王景权值夜班。早晨,为了减轻其他留守医生的压力,他7点钟就起床,把病房巡查了一遍,跟每个病人告别。
又一年过去了。麻风村里,朝夕相伴的病人,虽有点难舍,但都催促他早点回家。
86岁有抑郁症的麻风病人赖善仁,一改以往一直站在墙边不言不语的表情,对着前来查房的王景权挥起右手,嘴里喊着:“回家,过年,回家,过年!”
85岁的盲人谢老五,整天半醒半糊涂躺在床上。在王景权搂着拍着他的肩膀,让他春节少喝点酒的时候,似乎突然醒过来了。老人对王景权说:“我这里有几个橘子,王医生,你拿几个回去过年。”
这一切,让王景权分外感动。这就是他一直服务的病人。王景权对记者说:“我们麻风村里的病人、休养员,个个都把我们当亲人。我感到自己为他们做再多,也愿意,也值得。”
回到父母身边的感觉真好
和麻风村的老人们、病人们一一挥手再见,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下午一点,王景权回到了老家——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建东村。
父母早早地在村西河边的停车场上等着。车子刚到村口,他就远远地看见父亲向他挥舞着手。
母亲林维英骑着她的三轮小拖车,满载着从儿子车上卸下来的茶叶、竹笋、核桃、黄酒、牛奶等,在回家的路上,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一路上,王景权也与见到的人打招呼,给长辈们问好,谢谢他们平常照顾他的父母。当走到自己老家东面的池塘和麦田旁边时,王景权停住脚步,反复看了又看,嗅了又嗅。
王景权的父亲,今年69岁了,是一个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村会计。每次回家,聊聊儿子的工作是他的最爱。
儿子所在的上柏住院部的事迹见了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吃中饭时,老父亲刚端起饭碗,就忙不迭又要儿子谈谈工作。父亲生怕儿子对不起党和领导的信任。
今年,得知麻风村89岁的老人汤金初,最近写了一首歌《疗养院医生王景权》,称颂儿子的工作,父亲说:“这可是千金买不来啊!”获知儿子刚在国家期刊写了一篇《全球麻风病控制战略述评与展望》,可以让全世界许多麻风病人受益,父亲的心里更是乐开了花,连连说:我儿子真争气,但可不能骄傲。今后更要好好听领导的话,听党的话!
春节期间的特别任务
十多年来,远离故乡,远离父母,在麻风村里为病人服务,为老人们服务,有时,触景生情,有时王景权常常感到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王景权的父亲有过肺结核,人很瘦。母亲有气管炎,每到冬天,经常只能呆在被窝里面取暖。腊月里,母亲感冒,舍不得花几十元钱去卫生室看病,拖了十几天。当父亲在电话里告诉他这件事,他心疼得直落泪。
这次回家,他特地给母亲带了一袋感冒药和抗生素,嘱咐她一旦受凉就赶紧吃药,别为省几十元钱而让病加重。
在麻风村,王景权和同事们常常帮病人们洗脚,试水温、泡药水,换衣服、剪指甲;他和男医生还常常把躺在床上的老人抱到室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出发前,妻子陈茜特别交代他一项任务:要他也给父母洗洗脚,也给父母剪剪指甲。
妻子说:“你的麻风病人,都能享受到你们的这些服务,你也应该让你的父母也享受一下。”王景权答应她,一定做!好好填补一下这十多年来对父母的歉疚。
早春的苏中平原,一眼望去是无尽的绿色原野,一直延伸到天的远方。春节前的晚上,每个家庭都在诉说着团圆的故事。村里,家家户户,都燃起了一缕炊烟。
王景权对记者说:我希望这个幸福的时刻能够尽量长一些。
村口的小河,水静流深。(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