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5日 星期日

    宝贝相机何人使

    作者:苗家生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5日 11版)
    《远去的田野》(封面设计) 闫汇芳

        他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摄影家,是我国较早进行人文地理探索的摄影师之一,单位里的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大爷”。在人们印象里,摄影家的形象总是穿着布满口袋的背心,胸前挂着“长枪短炮”,不了解的人以为他也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走四方。其实,他的装备很简单:在胶片时代,有个不错的F1相机,还有两个与之配套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在他的摄影器材里,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是用得最多的。他说,使用近距离拍摄既是对被拍摄者的尊重,也是最好的交流机会,按动快门的瞬间其实已突破相互间的陌生。后来随着数码相机的问世,他的装备却轻了许多,走南闯北,只用一台称之为单反备机的某品牌小型相机G11。无论是在边寨山村,还是高楼林立的都市,甚至出国访问,这位大爷胸前总是挂着他那台轻巧的宝贝相机。在他看来,器材对摄影创作固然重要,但是要出好作品更重要的是靠心灵去拍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用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记录社会万象,那尽收眼底的将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最近,他有一部新作《远去的田野》出版,他告诉我,这部集子里大部分作品是用他那台宝贝相机G11拍摄的。书的封面是一张少数民族题材的照片,一个青年在作画,剃掉的部分发根清晰可见,前景是一个小孩,穿着一件仿名牌服装,忧郁的神态,脸上涂的油彩很有质感。就是这张照片参加了几次摄影展览。集子里还有一幅照片《即将快乐》,画面上一个老厨师将刚捞出来的清煮羊肉用漏勺沥去水分,一串水珠从漏勺下流淌出来,旁边三个小孩垂涎欲滴的眼神也被瞬间捕捉下来。有人认为消费级小相机反应慢,很难抢拍,他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以《即将快乐》这幅作品为例说,你抢不到镜头不能怪相机,不是相机快不快,要看你自己的基本功过硬不过硬,该按快门的时候就要按快门。

        前几年,他随一个代表团到非洲访问,同行的人带的都是高档单反相机,他带的还是那台G11。日落时分,彩霞灿烂,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海滨一派热闹景观,人们纳凉海岸,戏水江边。在一个叫“风吹月牙”的餐馆前,他趁着等待晚餐的时机,把镜头对准水面上叠罗汉、扎猛头的人们,仔细观察大多为青少年,见有人对他们有兴趣拍摄,几个小家伙跳水的劲头更足,跳一次,爬上岸看他相机的显示屏后又兴奋地再跳。最初他把背景对在水面上,后来发现逆光的天空红霞泛起,船与帆静置水面。此刻,几个少年又兴高采烈地跃向大海,他也激动地按下快门,定格了这幅《飞红夺金》的场景。谈起这次非洲之行的拍摄经历,他认为,在好的光影条件下,消费级小相机一样能拍出好作品。他基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在《远去的田野》中,他对自己的摄影理念作了如下归纳: 

        “不失其所,如如不动。”他把《道德经》和《金刚经》中的两句话套用,以人文地理的人地关系和迁徙两大主题作为出发点,应用民族学的学养来指导采访拍摄。这样,当面对所谓流派大师、潮流主义,便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一棵有特色的白菜。

        “不要在一个地方拍一百张图片,要在一百个地方各拍一张图片。”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可能地少重复自己,让单照和组照都有各自的创作主题。其实,看得多了,眼光高了,自然就会厚积薄发。

        “摄影既是技术活,得有设备;同时又是体力活,得有民工的身板。”摄影人不要沉迷设备,显摆器材。他说,庖丁解牛,十七年才换一把刀,低能的屠夫一个月就要换一把,一般的屠夫三年换一把。

        摄影的本质就是利用光影效果记录见证事物,定格瞬间的历史。如同汽车一样,就是代步的工具,附加的内容随时代增减而已。当然,一个摄影师的作品,对社会的认知反映在聚焦点上,自身的学养体现在构图里,视觉内容有着思想的力量,镜头后面是人的眼睛。最好的照片只能在属于你自己的生活里产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