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蓬勃兴起,2013年全年营业收入已达6945亿元。日前,人社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所明确的发展目标更加振奋人心——到2020年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而风生水起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正以市场化的专业力量,为人才提供现代化服务、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为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注入“活性剂”。
政策体系框架逐步构建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月5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在上海这样说。
2月5日,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联席会议办公室协办、博尔捷人力资源集团承办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知名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
博尔捷人才研究院院长夏鸣介绍,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要业态,包括人力资源招聘、职业指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人力资源培训、人才测评、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全面发展。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无到有、蓬勃兴起,2013年全年营业收入已达6945亿元。截至目前,已有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天津、北京、河北七个省市出台了促进行业发展的意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政策体系框架已经在逐步构建。
2010年11月,第一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正式揭牌运行。“建设产业园的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行业集聚发展的平台,使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和民生事业发展。”余兴安指出。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批复分别在上海、苏州、重庆、河南、浙江、福建海峡六家国家级产业园建设,除国家级产业园外,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创建了省市一级的产业园,在国家、省市的积极布局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风生水起,正深刻改变着行业发展模式。
产业能级 不断提升
2014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首次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在上海召开的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围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分享了上海、苏州、福建海峡、宁波等地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丰富产品业态、促进行业发展的经验,共谋以新常态、新趋势、新策略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未来规划。
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而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内,各种服务的集聚,带动了人力资源服务整个产业的发展。几年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积极吸引有实力、有影响、有潜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目前已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00余家。园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相互交流和合作意愿增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园区企业税收逐年递增。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优先开发与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为其他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服务的,机遇很大。”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副主任田永坡介绍,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要坚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据我国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科学布局,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上海成功的第一个经验,就是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会长袁中伟指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在上海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展现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的巨大优势。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创建,不同程度促进了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当地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持续注入‘活性剂’。”(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