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国际观察

    奥巴马为何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作者: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4日 12版)

        【核心提示】

     

        赢得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并不是美国的最终目标,美国的深远考虑是削弱和瓦解俄罗斯,不允许俄罗斯眼下和今后有能力威胁美国霸权。

     

        白宫发言人2月2日表示,美国可能将向乌克兰援助“足具规模的致命武器”。这位发言人称,奥巴马总统目前仍在犹豫是否最终做出这一决定,他担心乌克兰士兵拥有的武器远远比不上俄罗斯军队的武力水平。《纽约时报》在前一天曾透露了美国“正在审议对乌提供致命武器的可能性”。该报称,在乌克兰军队近日在战场上遭遇了一系列严重挫败后,奥巴马开始重新考虑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据悉,美国国务卿克里本周将前往基辅,与乌克兰政府领导人商讨如何着手向乌方实施“武器供应”。

     

    等于美俄直接军事冲突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武器”意味着什么?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正式宣布向基辅提供武器,就等于宣布美国已准备好“迎接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奥巴马日前在接受美媒采访时称,美俄之间爆发真正军事冲突并非明智决定,但美国将“采取军事措施保护盟国”。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显然是美国政府的“保护盟国”之举,但华盛顿同时也十分清楚,此举无异于与莫斯科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尽管俄罗斯否认曾参与乌克兰东南部冲突,也没有为乌东南部民兵武装提供武器装备,但谁都知道,已经持续一年有余的乌克兰乱局离不开俄美地缘较量的大背景。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武器”,实际上等于推动和支持乌东部战事升级,把“欧洲中心变成一片火海”。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情势来看,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制造美俄军事冲突的灾难。在华盛顿对莫斯科的经济制裁初见成效的背景下,占据主动的奥巴马不会放弃任何机会来把面临经济困局的普京推入战争的泥潭,从而使崛起中的俄罗斯陷入更加艰险的局面。

     

        国际舆论认为,眼下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对峙局面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正如以色列前情报官员凯德米所言,华盛顿眼下已经不再羞于谈论自己的打算。它促成了乌克兰的权力更换,把乌克兰亲俄政府赶下了台。但赢得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并不是美国的最终目标,美国的深远考虑是削弱和瓦解俄罗斯,不允许俄罗斯眼下和今后有能力威胁美国霸权。美国担忧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扩大的军事政治存在,它需要利用一切时机,敲掉俄罗斯这个国际反霸同盟中“最薄弱的一环”。

     

    乌战局可能发生戏剧性转变

     

        1月上旬,乌克兰东部战局逐渐升级,政府军与民兵相互炮击,造成了顿涅茨克众多平民伤亡。从乌东部冲突前线传来的消息说,乌政府军在近期的战场上表现不佳,而民兵武装则兵强马壮,一直处于军事上的优胜状态。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美国方面担心乌克兰政府顶不住战场失利的压力,最后不得不坐下来“认真和谈”,从而让俄罗斯增加影响整个地区形势发展的本钱。站在白宫的立场上来看,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民兵组织间眼下的“冲突升级”局势是一块可以利用的跳板。

     

        舆论认为,现代战争离不开大笔金钱。国库空虚的乌克兰政府不可能指望其军队在东部地区作战会有上佳表现。据报道,乌克兰政府军目前的作战能力也是在外来支持下形成的。离开外来援助,乌克兰政府军甚至无力与东部民间武装作战。分析人士认为,来自美国的“致命武器”很可能是军事援助柜架内的一揽子方案。乌克兰将获得美国的全力支持,战场局面或许会因此发生某种戏剧性的转变。

     

    俄罗斯显然不会退缩

     

        然而,俄罗斯对美国的“致命武器”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奥巴马对乌克兰冲突的强硬态度必然会引起俄罗斯方面的激烈反应。因西方经济制裁而陷入经济危机的俄罗斯显然不会退缩,一场争夺国家尊严和地区领导权的战争对俄罗斯政府和民众而言或许都不能算是过于沉重的负担。恰恰相反,它可能会让整个国家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艰巨考验。

     

        (本报莫斯科2月3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