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智库研究

    创新知识生产机制 推进高校智库建设

    作者:沈国麟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8日 16版)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高校智库是我国智库的重要类型之一,其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齐全的学科门类和独特的人才优势自不待言,但在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迈进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相当一部分高校智库专家的决策研究不接地气,无法适应各级政府制政施政需要。高校教师长期进行教学科研,习惯了学术思维而非政策思维,没有形成决策咨询所需要的鲜明的问题意识,而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思路是有很大差异的。加之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在政府决策部门工作过,对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缺乏亲身体验与深入了解,以致很多研究成果过于原则性、“大而空”,理论色彩浓而实用价值差,很难对政府决策起到直接帮助。

        高校智库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做决策咨询的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仍然以学术为导向,每个学科的学术委员会对于政策咨询的工作评价不高,政策咨询研究成果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内并未受到普遍认可,直接导致了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投入政策咨询的动力不足,高校智库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难以有效跟进。

        高校智库的整体运行遇到体制机制瓶颈。很多高校智库脱胎于原先的各级各类研究中心、研究所,而此类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受到原有体制机制的限制。例如人员编制、资金使用、校际合作等等。这些瓶颈使得高校智库在实际运作中很难放开手脚。

        当前还未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秩序健全的智库市场。产品需求方的具体需求、产品供给方的生产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接机制与市场环境等都尚不明确,以至于时常出现“买方找不到好产品,好产品也找不到买家”的尴尬局面,智库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以知识生产机制创新推进高校智库建设。具体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才“旋转门”。国家出台具体政策,支持政府人员和智库研究者之间双向流动、相互挂职。例如,组织部可以制定机制,把去重要智库挂职作为政府相关人员职务晋升的条件之一。从高校层面而言,智库骨干人员必须去对口的政府部门、企业挂职锻炼一定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将智库成果纳入评价指标,提高对决策咨询报告的奖励额度。高校应把决策咨询报告作为学术评价指标之一,并适当提高对决策咨询报告的物质奖励,以提高青年学者投入决策咨询的积极性。可以设立国家级、教育部级、省市级青年咨询人才奖。

        创新高校知识生产体制机制。目前高校知识生产主要以项目制为运作模式。项目制运作存在着诸多弊病,如无法保障人员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资金使用限制太多。应该通过高校知识生产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智库建设的实质性进展。例如,可把高校智库作为二级学院来建设,保障有专职人员投入决策咨询研究;不要被编制和职称困住,用灵活的机制解放研究人员的生产力,智库研究人员可以不占学校编制,也不纳入整个学校的职称晋升序列,采用年薪制;智库可以成为人才流动的中转站,在智库工作一段时间后,优秀人才拥有被高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选拔的机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高校智库工作。

        搭建国家和省市级层面的智库平台。智库平台可以整合资源、促进沟通,帮助买家找到卖家,帮助卖家找到买家,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中国智库市场逐渐完善。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构建此类智库平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市教委在2013年创建了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目的就是培育和推介中国特色的上海高校智库。

        我们期盼着整个智库市场的完善。中国高校智库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大环境,高校智库也只有与其他类型的智库协同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之路,共同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

        (作者系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