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生成、特点及意义

    作者:张奎良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8日 14版)

        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悄然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哲学革命,并创立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可是,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解读和研究一直比较滞后,直到今天,还众说纷纭,歧见颇多。认真揭示和梳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础和指向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阵地上发生的,是马克思积极改造和推进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果。

     

        费尔巴哈是当时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基督教的本质》和《未来哲学原理》等著作深刻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用自然和人的“实证批判”,终结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重新登上了哲学“王座”。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最大贡献是他突破了近代以霍布斯为代表的“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见物不见人的弊病,在承认自然界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把人称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他自称,他的唯物主义是“人本学”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重视人却又不理解人,他用外部世界给人的感觉直观去观察人,只把人看作是“感性对象”,而看不到人背后的“感性活动”,这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中,外部世界包括他自身以外的人,不过是客体作用于感官所形成的映像。他不理解一切感性和现实都是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也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由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决定,实践是生成人和世界的根本的总体性的活动。费尔巴哈抛开实践,却捡起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去理解人,仅仅看到人的生理和肉体的一面,对于人的本质这一哲学“最高的问题”也仅仅归结为“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即感情、意志和爱。在共产主义改变世界的诉求面前,他却抛开政治和实践,转而去求助于什么“最高的直观”和“类的平等化”,甚至要建立爱的宗教,“重新陷入唯心主义”。所以,无论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或是人本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为了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必须突破费尔巴哈重直观轻活动的局限,把唯物主义从物质相态推进到实践形态。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创生和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都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成长为唯物主义者曾经借助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1—212页)。费尔巴哈既强烈地影响了马克思、恩格斯,以致《基督教的本质》一发表,他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先天弱点又使得马克思、恩格斯不能不和他保持距离,他们对费尔巴哈“还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详尽的发挥这些保留意见,既是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过程,也是完成哲学革命变革、构建新唯物主义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最大的保留和批评意见首先是他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如马克思批评说:“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这是一种从客体出发作用于主体、进而消解主体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用实践的观点来理解世界,认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其次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由于他不理解实践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人生成的决定意义,所以他眼中的人都是抽象的、生物学上的自然人,除了爱和友情,“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用实践和社会关系将人定格化,他把人都看作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第三是费尔巴哈对自然认识的偏颇,“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自然现实化,认为一切现实的自然都是人化自然,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和结果,由此形成了以实践为中心的人化自然观。

     

        最后是费尔巴哈上半截的唯心史观。费尔巴哈强调自然,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与马克思所主张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一致的,是理所当然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一到上半截社会历史,他却止步不前了。历史是逝去了的现实,是实践的积淀,实践是认识现实世界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历史的关键。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历史,历史就是实践史、生产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决定历史演进的根本要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费尔巴哈却用“宗教感情”“宗教变迁”及建立“爱的宗教”来解读历史,完全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

     

    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和意义

     

        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创立的崭新的世界观,实践的观点是新唯物主义理解世界的首要的、第一的观点,把这种观点贯彻到自然、历史和人生就把哲学从传统的唯物主义推进到实践的唯物主义。所以实践的观点自然就成为新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也是贯彻到一切领域的最一般和普遍的特点。

     

        但新唯物主义之“新”更主要是针对旧唯物主义而言,只有通过和旧唯物主义相比较,才能提炼出新唯物主义独有的特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不同的立脚点来概括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和特点,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什么是旧唯物主义?什么是立脚点?怎样理解新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不同?这必须从旧唯物主义单纯用感性直观理解人所形成的缺点说起。

     

        旧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抛开实践,用感觉直观来观察事物和人。从实践的视角考察人,人就是进行生产活动的生命实体,实践、生产是社会性的活动,人也是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的社会性的人。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和社会性,用直观的观点去看人,人就如同动物一样,只是肉体组织相同的单个人,他们只有感情、意志和爱,而不能成为由实践生成的社会性的人。所以马克思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57页)这里所谓的市民社会也是指由单个的利己的人所构成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恩格斯怕后人不理解马克思的原意,在1888年发表的作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附件的稿本中特意把“市民社会”的市民二字用引号单独标示出来,以便说明旧唯物主义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的感性直观。所谓的立足点主要是指观察和对待人和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由于旧唯物主义心目中只有单个的市民和单个的人,不理解这些“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所以他们就把由单个人构成的市民社会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新唯物主义视野宽广,心怀宏大,把立足点由市民社会扩展至“人类社会”,由单个的人扩展至“社会的人类”,其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是突出个人或为少数人谋私利,而是要彻底解放全人类。

     

        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宣告了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新唯物主义以其内蕴的实践属性和对实践的高度倚重,展示了哲学从未有过的“改变世界”的使命和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