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开设10多个订单班,共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企业55名专家和顶尖专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学院客座教授,双方科研合作项目达20多项……这是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创元集团合作共建的创元学院在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内交出的成绩单。
“共建创元学院的实践探索让我们找到了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校企只有构建起类似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才能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益南说,在职业教育正从求量向求质转变的今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便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则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的动力所在。
人才培养 私人定制
苏工院副院长曹建东认为,作为一所扎根苏州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要紧跟苏州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生相伴”,为地方经济发展“定制专业”。
苏工院立足“工业”特色,围绕苏州产业规划,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开设了29个专业,积极推动产业与专业的“无缝对接”。学院仅新建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一个专业,就投入了800多万元,以求尽快培养出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后所急需的技术人才。
在苏工院,学生的教材来自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一张张设计图纸,或是一件产品的生产工艺说明或是一项服务的方案。苏工院教务处处长苏霄飞介绍说,这些完全贴近企业生产或经营的讲义是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开发的教学成果。
学院推行“师—生—企”联动机制,将企业的个性需求提前介入到一年级,2014级59个新生班都有学院紧密型企业冠名。学院还着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多元化平台建设,与创元集团、亨通集团等苏州市地标型企业与学院结为同盟共建学院,促进产教融合。与丰田汽车、斗山机车等知名企业组建各类订单班30余个,通过“把教室搬进车间,把车间搬进教室”,实现学生培养的“私人定制”。
教学与产业的紧密贴合让苏工院的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就业,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在全省排名从2013年的第32位迅速提升到了2014年的第14位。
师资打造 外引内联
卡梦动漫有限公司是坐落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中企”之一,公司总经理徐旭威从2008年起就一直作为兼职教师在学院上课。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不少学生利用课余到公司实习,这些手把手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解决了公司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难题。
苏工院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实行师资技术人员的互聘互兼,让教师“走出去”,把企业技术人员“请进来”,达到双方的互利共赢。目前,该校的“双师型”教师已占到了教师总数的89.4%。
从2013年开始,学院实施了校企合作“十百千”工程,一批企业盟友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学校全方位对接,使得校企双方的“双师型”人才联系更为紧密。学院在企业建立了19个教师企业实践站,专业教师每5年要下企业锻炼5个月,以提高职业化、工程化水平。轮流选派管理干部脱产半年进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高效的管理经验。
苏工院党委书记周志豪告诉记者,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学院的教师不仅视野开阔,而且水平明显提升。企业成熟的资源设备和生产实践经验为教师提供了科研基础,在企业研发生产一线经历了摸爬滚打的教师也将最新的产业成果带进了课堂,讲起课来也更加精彩。
科研服务 相得益彰
在莱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苏工院机电工程系博士储建华老师率领技术团队,已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新型高效电机控制器。“这款新型高效电机控制器能够被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家电、机器人等领域,使电机节约能耗20%,非常符合节能环保的需求,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储老师介绍说。目前,成果已进入小试阶段,如果投入量产,将为企业创造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行业前瞻性产品开发不足,新产品研发困难,一直是企业发展的软肋。苏工院从中找准了社会服务的方向,依托自身的特色专业优势,打造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研究所、科研团队等五大科技平台,为企业和产业提供科技服务。
“企业学院让校企关系亲密得好似一家人。”苏工院校企合作与就业工作处处长王震笑着说,学院与创元集团、亨通集团、同程网等9家苏州地标型企业共建企业学院,不仅共同培养人才、研发新品,而且校企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和产品技术专利。在学院四年来承担的近800项科研项目中,与企业等合作开展的横向课题就占到了418项,科研经费达到2400余万元。
苏工院科技处处长方向阳说,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从贡献中求发展,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精密制造、工业机器人、网络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等10个以上转型升级急需的科技服务平台,力争成为苏州工业经济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平台。(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