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1日 星期三

    成果发布

    推进中美BITT谈判迈向更深层次的中美经贸合作

    作者:陈文玲、张焕波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1日 16版)
    (了解更多《智库》周刊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库》周刊公众微信号。欢迎留言、探讨。)

        中美BIT谈判已驶入快车道,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美两国都在寻求经济再平衡,两国经济长期存在互补性,中国与欧盟也启动了BIT谈判。这些都为中美BITT谈判提供了基础。在已经谈判的中美BIT基础上增加一个贸易协定,推进中美BITT谈判,建立制度化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发挥中美两个大国的引领作用,深化两国互信,进而推动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全球经济繁荣稳定提供强大动力。

     

    推进中美BITT谈判的基础

     

        中美BIT驶入快车道。中美两国在BIT规则制定方面均积累了实践经验。中国自1982年至2013年6月,已签订128个BIT,逐渐接受了高标准的国际投资保护措施。同期,美国已签订了46个BIT。中美BIT谈判目前共进行了14轮。2013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参加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时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原则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推动中美BIT进入实质性谈判。从2014年年初第11轮开始,谈判进入文本谈判阶段。中美双方就BIT谈判达成了具体“时间表”,同意争取2014年就BIT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承诺于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近年来,中国从吸引外资大国转变为对外投资大国,对美直接投资超越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资本“走出去”的态势不断加强。2014年1月至9月,中国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7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6%。随着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程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条款、环保要求等核心敏感问题会逐步涉及,需中美双方求同存异,不断寻求新的利益汇合点。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更加开放透明的投资管理制度,大胆进行金融创新,探索资本项下可兑换,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形成了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和体系,监管重心从原本的资质审批转移为日常监管。这一系列创新为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市场环境。随着贸易试验区的进一步发展及推广,中国企业将更适应更开放条件下的竞争环境。

     

        中美都在寻求经济转型。美国经济属于国内消费拉动增长型,低储蓄,过度信用消费,高贸易赤字。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家庭消费低,高储蓄与投资,贸易顺差。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出口倍增计划,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中国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入新阶段,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现有一些制度却阻碍了中美两国贸易市场的扩大。例如,由于技术出口管制,美国对华技术出口规模远低于欧洲、日本。通过贸易和投资制度化来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中美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是促进中美经贸平衡的根本途径。

     

        中美两国长期存在互补性。从GDP和对外贸易总量看,中美两国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但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7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课题组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的GDP总量和美国相当或是稍超过一点,其时,中国人均GDP仍仅为美国的1/4。从基本生产要素——有形(实物)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情况看,两国生产要素丰裕度和发展水平有巨大差异。美国有形资本(建筑物和设备)折合成劳动力人均值后是中国的6.2倍。中国工龄人口约为美国的5倍。美国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是中国的6倍。2012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5%,而中国只有27%。从以上比较可见,美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土地密集型产业、高端人力和研发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很大比较优势,而中国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另外,美国总储蓄率约为12%,中国接近50%。两国加强合作,促进储蓄和投资更有效配置的空间很大。

     

        中欧BIT谈判进展迅速。从2013年11月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启动首轮中欧BIT谈判至今,已完成3轮中欧BIT谈判。中欧BIT谈判涉及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涉及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投资。这些谈判将为中美BITT谈判提供借鉴和基础。

     

    中美BITT的重大意义

     

        发挥中美两国引领作用。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如果不把欧盟视作一总体计算,美国多年来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国别。BITT可使两国通过稳定的经贸关系和共同遵守的贸易规则,获得更多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形成深度融合的制度化经贸关系,进而在BITT基础上形成中美FTA,为全世界提供正向示范和引导。

     

        深化中美两国互信。强大的经贸关系能够帮助双方化解其他分歧。中美面临着反恐、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资源和粮食安全等共同挑战。开展BITT谈判的过程也是两国在经济、社会、环保等多方面制度安排上加深交流、认识的过程。这不仅使得经贸合作的制度性、可预期性和透明性增强,而且有利于建立两国深度交往的共同规则、表达利益诉求的共同平台,从而形成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共同纽带。

     

        奠定亚太经贸一体化基础。目前存在两条演进中的一体化发展路径:一是美国主导TPP代表的“美国路线图”;一是东盟主导RCEP代表的“亚洲路线图”。这两条亚太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径呈竞争态势。如把握不当,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碎片化,不利于发展。中美BITT谈判,有利于两国企业家形成稳定预期。中美之间形成BITT的构架,必将加强“美国路线图”和“亚洲路线图”的战略互动,成为推动亚太区域一体化两条路径融合的桥梁。

     

        推动世界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基础性战略关系。面向21世纪的新的贸易投资规则正在形成。当前的高标准协定如中韩FTA,正在谈判的TPP,TTIP和TISA等都是由美国主导的,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模式。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必须兼顾发展中国家利益。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面是金融泡沫的破裂,但最深层的问题是南北差距的加大。因此,如有一个高水准的中美BITT,使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的经贸关系,再通过5年到10年时间在亚太区域形成更广泛的超WTO的安排,必将为全球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奠定基础。

     

        为全球经济繁荣稳定提供强大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复苏步履艰难,面临着经济增长和治理、金融稳定和监管、能源安全等多项挑战,如中美两国不能有效合作,全球很难成功实现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据彼得森研究所计算,中美BITT的达成将使美国年均出口和国民收入分别增加40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是TPP及其他潜在协定的两倍。美国生产率将大幅上升,贸易赤字也将收窄。同时,将大大提高中国的生产率,并将年均国民收入提高3000亿美元。BITT将使中美两国的动力核产生共振效应,对维护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贸易健康发展,建立更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抵制保护主义、减少贸易壁垒,发挥不可或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美BITT的主要内容

     

        从涵盖范围看,BITT涉及的范围比FTA小,但将涵盖中美经贸中的主要关键领域。从规则来看,BITT应是一个基于中美发展实际、面向未来的高水平协定。

     

        (一)主要领域

     

        关税。重点是货物贸易减免关税和减少非关税措施。在BITT下,中美双方关税总水平近期可各自降低至原来的二分之一,中期可以降低到原来的四分之一,长期向零关税迈进。美国方面要解除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减少针对中国“双反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投资。中方应研究制定体现高开放水平的负面清单。国家安全审查不应作为隐性限制或阻碍合法投资。同时,建立畅通的双方投资沟通渠道和会商机制。中美基础设施双向投资、清洁能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合作可以作为重要切入点。

     

        农业贸易。重点是补贴、关税减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需将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产品关税问题结合,统筹考虑双方农业准入标准和关税水平。双方应就转基因食品安全开展合作,建立共同规范。双方可成立委员会,确保中美农业合作的长期供需关系。买卖双方预先确定交易价格,采用长期(如20年)商品供应合同。

     

        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是深化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领域。中国在新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寻求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而美国寻求机会扩大参与中国广泛的服务业发展。双方应大幅削减服务贸易壁垒。

     

        政府采购。中美两国的政府采购各将超过1万亿美元。随着两国相互寻求更多参与对方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政府采购是存在潜在共同利益的重要领域。中美政府采购合作将以GPA为标杆,同时考虑中美两国经济和政府体制差异。要明确双方政府采购参与实体,可考虑“负面清单”方式,规定所有政府实体被覆盖。

     

        知识产权。推进两国在专利领域对接,实现双方专利信息互通、互认和共享,建立中美技术交易市场。避免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垄断价格。简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程序,提高知识保护申请、注册和司法程序等的透明度。针对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和发展,在相关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间加强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人员往来,加深对彼此知识产权执行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了解。加强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重点合作领域。在技术创新、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等方面重点开展合作。建设网络空间秩序,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促进科技人员交流的便利化,加强基础科学合作,共建高水平实验室、研究平台和创新基地。推进双方在核能、清洁煤、页岩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及节能、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合作。例如,在基础设施领域,中美双方合作空间巨大。美国桥梁、水道、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都需要更新、扩容和改造,2020年前需3.6万亿美元投资。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并在高铁、桥梁、机场、电力等方面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与设备、建设能力和价格竞争力,双方有条件进行深度合作。

     

        竞争环境。双方都要有公平的竞争环境,考虑采用“竞争中立”框架,政府商业活动不得因其公共部门所有权地位而享受私营部门竞争者所不能享有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享有平等市场竞争地位和相同的商业环境,在投资管理上要一视同仁,确保双方企业很好地进入对方市场。美国要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二)路径

     

        分三步走建立中美FTA。第一步,中美双方尽快完成BIT谈判;第二步,在BIT的基础上加入T谈判,争取尽快启动BITT谈判;第三步,在BITT的基础上,启动中美FTA谈判。最终推动在亚太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FTAAP。以BIT为切入点,将贸易包含进来,循序渐进,将服务贸易、政府采购、农业贸易等关键领域专门纳入,最终达成中美FTA。据彼得森研究所计算,如中美能够在2025年达成FTA,中国对全球出口会增加10%,美国会提高3%,双边贸易增加约14%。中国经济总量产出提高2%,美国提高1%。

     

        中美双方互相推动加入RCEP和TPP。当前亚太最重要的、正在谈判的两个区域一体化协定是RCEP和TPP。在中美推进BITT的同时,中美双方应探讨中国加入TPP、美国加入RCEP的路径。如中国加入TPP,美国加入RCEP,中美BITT和中美FTA就成为沟通TPP和RCEP的桥梁,为最终形成FTAAP奠定基础。

     

    启动中美BITT谈判的若干建议

     

        尽管中美BITT谈判可能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但启动谈判本身就会产生巨大影响。两国应努力,在积极推进BIT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路径推动开启中美BITT谈判。

     

        把开启中美BITT谈判纳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议题。建议两国在此前几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基础上,将中美BITT作为新的议题纳入,在官方层面进行相关探讨。

     

        两国政府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两国应在贸易、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案,对合作领域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实现互利共赢,提升BITT质量。

     

        中美两国智库合作开展中美BITT方案研究。目前彼得森研究所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已分别开展了前期研究。在官方层面达成一致意向后,可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政府委托中美两国智库联合进行专项研究,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对中美BITT成本收益的评估,对中美双方影响的评估,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的评估等等。

     

        可考虑由智库发起中美BITT的倡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美国全国商会已进行了六轮“二轨”对话,已对中美BITT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究,建议双方政府支持其继续进行研究,并由“二轨”对话联合发起公开倡议。2015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将召开第4届全球智库峰会,可在该峰会发布,并组织专门论坛讨论。

     

        通过APEC寻求共识,推动TPP和RCEP融合或者链接。两国政府在寻求新的地区贸易协定,尤其是TPP和RCEP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竞争性或排他性区域贸易集团,同时反对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中美双方都需要正视TPP与RCEP的竞合关系,积极构建桥梁和纽带,推动二者融合或链接。两国应继续通过能力建设和相关活动,强化APEC角色,促进未来几年APEC各经济体之间的融合。中美应在加强双边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外交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并就中国加入TPP及美国加入RCEP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课题指导:曾培炎、张晓强;执笔人:陈文玲、张焕波)

     

    【智库名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是经政府批准成立的国际性经济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机构,因政府原官员、著名经济学家云集而被称为“超级智库”。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理事长由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出任。主要业务范围是:研究经济问题、开展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合作、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近六年来,中心关于利用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融资机构等建议进入决策,举办的“全球智库峰会”“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中国经济年会”等活动在国际国内产生强烈反响。

     

    英文简写译文

     

        BIT:双边投资协定

     

        BITT:双边投资和贸易协定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FTA:自由贸易协定

     

        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

     

        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

     

        GPA:世界贸易组织多边政府采购协定

     

        FTAAP:亚太自由贸易区

     

        CHUSTIA:中美投资和贸易协定

     

    链接 中美BITT谈判建议的提出背景

     

        第六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正式提出BITT。

     

        2014年7月22—23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美国全国商会共同举办的第六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在京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提出倡议,认为如按现在的TPP架势,将来亚太地区贸易一体化将走向碎片化,不利于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和投资协调,建议在中美正推进的BIT谈判基础上增加一个贸易协定,也就是在BIT后面再加一个T,即BITT。BITT相比FTA涉及的范围稍小,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五年到十年时间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更加广泛的,或叫超WTO的安排,为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打下良好基础。此项倡议,被认为是促进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和全球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此前的2013年10月,曾培炎带队到彼得森研究所就中美FTA问题交换看法。为了把中美BITT的研究引向深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前期作了“未来十年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基础设施双边投资”“中美FTA研究”等大量研究工作。2014年10月16日,彼得森研究所前所长伯格斯腾研究团队撰写的《建设太平洋之桥:通向中美自由贸易和投资》在美国发布,明确提出美中签署CHUSTIA,说明这一倡议已得到美方智库的积极响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