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在战国、十六国时期,皆接纳大量外来人口,而当代定州的人口结构,定型于明初。明初在定州设置定州卫,据嘉靖《真定府志》载明初与明中期数据,定州卫人口与定州所辖人口相当,各5000至7000户。定州卫是当代定州人口的重要来源,而它的人口来历颇为独特。
定州卫系永乐初年由山西的大同中护卫改调而来,也保有山西玉林卫一部。大同中护卫本属分封大同的代王,由老资格主力部队大同左卫改编。据《明太祖实录》《皇明开国功臣录》和诸碑铭传状,大同左卫改编自首批占领军宣武卫和昆山卫,也编入部分土著军人。宣武卫是巢湖水军名将张德胜、张兴祖的起家部队,昆山卫是在张士诚统治区最早签发设置的卫,掺入了朱元璋亲信羽林卫、天策卫一部,玉林卫则是洪武后期在山西签民新设的。由此,定州卫的人众,来自今安徽合肥、巢湖、凤阳和今江苏苏州周边,以及山西大同和除晋东南外的几个州县。
明太宗朱棣广泛招徕蒙古人众,安插各地卫所,称为达官。据明太宗、宣宗、英宗诸朝《实录》等,永乐三年,本居今蒙古中部杭爱山一带的蒙古贵族把都帖木儿,率五千余众南越大漠,至今甘肃武威投降。因平叛、从征有功,全体内迁安置定州卫,后来涌现了吴克忠、吴琮等名将。降众主体长期留居定州卫,至明代后期仍受高度重视。
定州卫的南方渊源,已属少见,而接纳蒙古降众之多之重,更系独家。当代定州人的渊源,或许可以在常见的山西、本地之外,追溯到东南、蒙古两处。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李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