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带,是商遗民、晋民和狄民族长期聚集的区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都在此萌芽生长,并不断进行冲突与融合。它勇敢地向东南平原地区挺进,接受了东方和南方的农耕文化,并一度将都城定在农耕文明的平原地区——现定州,表明其在游牧生活之外,注重定居的农耕生活,养成了民族的另一种性格——朴实稳健、博大宽厚。因此,战国中山,是白狄游牧文化与华夏农耕文明结合的产物。正是两种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塑造了中山国特有的民族性格。
据史料记载,战国中山国一度为魏所灭,魏用相国李克治理中山,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化全面加强,并扩大为主流文化。作为孔子弟子的李克,曾传《诗经》之学,积极将儒家文化在中山国推广开来。这样,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逐渐在中山国传播。另外,在刘向《说苑》等典籍中有“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等记载。儒家主流之仁厚,墨者附之以兼爱,这些思想与白狄部落的游牧文化、平原地区的农耕文明结合,形成了中山文化的主流,塑造了中山文化尊儒尚贤、朴实良善、博大宽厚、沉着稳健的文化特性,造就了后来中山国的强盛。
这样的中山国,已经不复是白狄部落的国家,而是白狄部落与华夏民族相互融合后、游牧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交流后的国家。两种文明交流后形成的强悍豪放、悲歌慷慨、朴实稳健、博大宽厚的文化特性,是战国中山强大的基石,对后来燕赵文化的塑造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中山文化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是今天研究两种古代文明交融、变化、传承与影响的样本,是两个民族融合成功的典范,是两种文明交流并形成新民族文化特性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左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