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智取威虎山3D》在2015年元旦贺岁档以新的表现形式掀起了观影热潮,不少年轻人带着父母走进电影院一起重温红色经典。电影坚持主流价值观表达方式,让人们看到主旋律电影的无限可能性。
2015年元旦,由博纳影业集团出品、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3D》,成为这个贺岁档名副其实的“大赢家”,截至目前,影片累计票房已突破8亿元。一部改编电影将起伏跌宕的经典剧情、体量完备的戏剧冲突、侠肝义胆的传统精神重新演绎,并契合当代人的视角,赋予观众全新的观感。
影片中,徐克以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及武侠片般的电影运用手法,赋予了这部红色经典样板戏以新时代的意义,刷新了市场对红色电影的认知。
主流价值观赢市场口碑
红色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家喻户晓,此次被导演徐克重新搬上大银幕,却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智取威虎山3D》完整保留了红色经典影片的思想精神内核。革命者的英武智勇,匪帮的反动邪恶,透过徐克的电影语言,扑面而来,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艺术感染。
徐克的翻拍,摆脱了样板戏的缺陷和套路,并将视觉特效运用到极致。影片故事脉络清晰,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层层推进,杨子荣、座山雕、少剑波、白茹等主要人物,被刻画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
徐克介绍:“这部戏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不会完全把这部戏当成历史故事,也不会把它单纯当成京剧故事来拍,最重要的还是从感情下手,让观众对这段记忆有认同感。”
“这次电影剧本是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电影的剧本一开始就回到小说的原点。在小说中,我们找到了符合电影的所有元素,比如里面有孤胆英雄,有集体精神,有土匪另一面的神秘生活。小说的作者曲波是一个剿匪部队的基层首长,他经历了无数的事情,他所有的东西都源自真实,能够打动很多人。”《智取威虎山3D》监制黄建新介绍。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认为,《智取威虎山3D》没有低俗、没有恶搞,始终坚持主流价值观表达方式,却依然取得了市场和口碑双丰收。主要人物角色都是普通人,敢于以弱抗强,抛洒一腔热血,颇有点侠客的味道。而杨子荣这样一位中国式英雄在《智取威虎山3D》中的成功塑造,让我们看到了主旋律电影的无限可能性。
电影技术呈现文化自信
《智取威虎山3D》中的3D技术,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些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是当年样板戏、黑白电影没法比拟的,让我们在老题材中享受了一场新的视听盛宴。”观众王雪盈看完电影后告诉记者。
早在开拍前一年的冬天,徐克的3D技术团队就赴东北进行测试,而恶劣的气候条件给摄制带来了挑战。“去东北测试时,我们都会测量,比如外面温度几度,镜头在什么温度才不会冻住。”3D技术团队的张建龙透露,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是制作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电影中3D技术的完美应用,为影片增色不少。于冬介绍,如电影中“打虎上山”这段戏,以前受技术限制,只能拍摄挥起鞭子准备打虎这样一个镜头,而如今,我们可以用先进的3D特效技术,真实再现林海雪原中这场经典的动作戏,并填补了几代人对于《智取威虎山》中这一精彩情节的视觉想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今后战争、动作等大场面类型片走3D路线是大势所趋。
徐克介绍,这次的3D团队成员涉及10家公司,但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我们已经掌握了处在世界前列的3D技术,完全可以和外国公司竞争。3D是未来电影的趋势,我们有信心,等到那一天,全世界都会找中国团队制作3D电影的。”
于冬认为:“电影技术的进步,是中国电影未来跟好莱坞竞争的关键。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们有文化自信,我们拍《智取威虎山》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商业片模式吸引三代人
《智取威虎山3D》把“老”题材重新搬上了“新”银幕,它用年轻观众可以接受的视角和现代的电影技术重塑了经典。
据万达院线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电影院里,大多是年轻人的身影,而《智取威虎山3D》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父母,甚至是一家三代走进影院的温馨情景。
影片通过一位赴美求学年轻人的“穿针引线”,建立起历史与当下的巧妙“对话”。而结尾处,假想中的那顿团圆饭,则意图让今天的人们与历史的英雄实现精神互通。“可以说,这部影片里不仅有英雄主义,还有对上一代苦难和牺牲的铭记。不是让人遥望历史,而是让人理解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张慧瑜对电影一头一尾两处现代情节的增加表示认同。
快慢镜头的交错,中近景特写的穿插,故事情节的叠加,徐克用现代化的技术包装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传奇,让年轻的观众在审美上欣然接受,这种成功,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顺利融入故事当中。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廖祥忠教授认为,主旋律电影是应该能与大众、商业、流行艺术创作理念相结合的。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历史性对接,并内含人文关怀和价值情怀,《智取威虎山3D》以艺术性的娴熟手法将这一切全面展现。(本报记者 牛梦笛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