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0日 星期六

    视 点

    自由的基础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0日 10版)

        7日上午,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遭3名恐怖分子袭击,导致12人死亡、11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死者包括杂志主编、4位漫画家及两名警察。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法国本土40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事件。有法国学者将此次袭击称为“向自由发起挑战的法国版‘9·11’事件”。事件发生后,巴黎大区将恐怖袭击威胁的等级提至最高级的“攻击警告”,法国警方在公共场所全面加强警戒。

        恐怖袭击震惊世界。法国总统奥朗德在7日晚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呼吁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捍卫言论自由,并宣布8日为全国哀悼日。中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强烈谴责恐怖袭击行为,向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伤员和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表示愿同法国及国际社会一起,继续加强安全和反恐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

        《沙尔利周刊》是20世纪70年代初创刊的一份左派漫画刊物,历来以“言论自由先于政治正确”为傲,以讽刺时政和宗教人物为卖点,不仅法国及许多国家的政要成为该杂志调侃、戏谑和奚落的对象,而且对包括伊斯兰教先知在内的其他宗教人物也予以“无情的讽刺”。该杂志曾一度因政治和宗教原因被迫停刊,杂志社也曾招致燃烧瓶袭击,其主编和漫画家多次收到恐怖威胁。尽管杂志社的办公地和一些漫画家处在警方的保护之下,但仍没能阻止悲剧发生。

        痛定思痛,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场悲剧发生在法国?为什么发生在《沙尔利周刊》?

        实际上,在法国,恐怖袭击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二战后,围绕阿尔及利亚独立引发的针对法国的恐怖行动已屡见不鲜,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铁路爆炸案和几年前的巴黎郊区骚乱,都曾对法国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在原教旨主义思想蛊惑下,法国的“圣战分子”数量急剧增加。据法国政府统计,有超过千余名法国人参与了“伊斯兰国”的所谓“圣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返回法国。这些人经过“战火洗礼”,是原教旨主义的中坚力量,而参与7日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就是回流的“圣战”分子,他们的袭击目的性非常强。法国的穆斯林人口超过500万人,是欧洲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法国多年来一直努力平衡世俗传统和穆斯林群体的诉求,但随着穆斯林移民的大量涌入,宗教冲突剧增、犯罪率增加、失业率上升,法国面临着弥合民族和宗教矛盾的艰巨任务。

        在近两天的哀悼活动中,西方社会各界除了对恐怖主义强烈谴责之外,听到最多的词是“维护言论自由”。诚然,“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三位一体的价值观,但“自由”也是有底线的,“自由”与“平等”“博爱”同样重要。没有平等和博爱也就无从谈自由。自由并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要有社会、文化、宗教的道德底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如果将自己的自由变成别人的桎梏,便是滥用了自由,必将引发矛盾和冲突。

        纵观世界历史,和平与繁荣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因此,二战以降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时期才显得弥足珍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在“地球村”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里,多一分相互宽容,世界将多一分爱;多一分相互理解,社会将更加和谐;多一分相互尊重,自由的根基将更加牢固。

        (本报布鲁塞尔1月9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