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这一事业的主体机构,其设置是当代中国高校的重要特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教研机构建设提供了必要而充分的保障条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复杂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响与各种社会思潮泛起同在,良好的政治大环境与复杂的社会心理并存,高校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公共课和其他学科专业课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离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对待这些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明确定位和目标,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三目标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须朝三个目标努力——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基地,推出科研精品的学术高地,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要务是育人。学院首先应该是人才培养基地,既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素质的各专业学生,又要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要形成向教师教学倾斜的激励机制,建立确保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术研究是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自觉提升学科的科学内涵和自身的学术水平。加强科学研究是练就硬功夫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结合实践的新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科学研究的殿堂、学术交流的平台。
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担当。学院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宣传教育不仅要面向学校,而且要面向社会,要旗帜鲜明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应该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前沿,还应该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重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三向度
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准?
首先,要有高度。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高度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要有实践的高度、理论的高度、思想的境界。
其次,要有厚度。要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有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重感、分析的深刻感。例如对信仰问题、价值观问题的阐述,我们往往论点鲜明、例证充足,但学术性、科学性有待加强。而大学生很看重和易接受的,恰是说理的逻辑力量、思想史的力量。
再次,要有角度。这里所说的角度特指研究或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视野,例如,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民族利益或国家核心利益的立场。其次,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还应有独特视角,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既是做好科研的重要素质,也是在教学中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的重要因素。(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题组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