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搬下山后,山里的土地都退耕还林了,以前光秃秃的坡地上变得绿油油的,可是……”话到这里,中年人眉头一皱,低嘘了一口气说,“现在多了新‘烦恼’,山里的猴子也多了,还经常跑到山脚下偷吃玉米哩。”
向记者倾诉“烦恼”的人,名叫周有强,是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的村委员会主任。露美村离田阳县城直线距离不过七八公里,可当记者从县城出发,车行大山深处,沿着手机信号都无法抵达的山谷颠簸了40分钟后才到达露美村。
周有强的“烦恼”就要从他在这里的家说起。
“走出去,才有希望”
走进周有强家所在的露美村宝市屯,四周是陡峻耸立的山崖,山崖下的谷地上,水泥路串联起白墙蓝瓦的特色民居,户户有花,绿树掩映。
周有强抬手指向山崖深处对记者说,屯里的103户人家,都是从高山深坳里搬迁到这里的。“山上路和电不通,更别说广播电视,村民生活几乎与世隔绝。村民们守着严重石漠化的一点土地种点玉米,肚子都填不饱。”他说,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去广东、浙江打工了,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一定要下山去!走出去才有希望。”周有强跟村里的年轻人合计。可是,山下无田、无林、无业,一些老人担心:下山后吃什么?
这时,广西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让周有强看到了希望,该工程提出“每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10万人”。田阳县则决定:将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活落后的村屯易地搬迁到宝市屯,统一选址、规划和设计,并完善道路、供水、卫生、教育等便民设施,建设生态移民新村。
扶贫生态移民政策,加快了周有强和乡亲们下山的脚步。2013年,最后一批村民下山了。赵忠义就是其中一员。让他没想到的是,刚下山,他就获得了政府提供的2万元危旧房改造补助,后来又申请到了7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加上自己的一些积蓄,当年年底就盖好了新房。
“土地流转,使我们留得住,能致富”
下了山,安了家,如何才能在山下“留得住,能致富”?
“是土地流转留住了乡亲们。”2012年开始,田阳县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土地合理有偿流转。一些农业企业纷纷从村民手中承包小块土地,集中后规模种植百香果、火龙果、砂糖桔等。
“企业有技术,又有资金来完善灌溉等基础设施。土地交给他们,村民们都很放心。”那满镇人大主席覃素娟说。
目前,露美片区已引进4家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3200亩,发展起了水果种植、动物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比上年增加了1175元。
每个月,露美村都会根据村民们的需求,组织农技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到屯里传经送宝。通过村里的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听到北京、上海的专家们讲授的课程。
“虽然眼下因为盖房子借了一些钱,但有了这些稳定的收入,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还清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忠义激动地说。
“要是再年轻30岁就好了!”
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的推动下,乡亲们把屯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垃圾都进行了分类管理,日常卫生专门有保洁员来维护。村民们在村道两侧种上了绿植果蔬,微风过处,瓜果飘香,“美在露美星级文明户”常常花落此处。
有线电视、广播,甚至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走进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到了春节,老少爷们儿还会聚到一起举办文艺晚会。
“要是再年轻30岁就好了!”曾经担心“下山吃啥”的85岁老人刘正成,感叹着当下的幸福。而对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来说,每次回家,家乡的变化都会给他们带来惊喜。
“欣别旧境处处彰显民意,喜建新村家家铭记党恩。”离开宝市屯时,记者看到了屯口拱门上的这副对联。
顺路前行,记者路过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访过的生态移民安置点共联屯。在沿屯流淌的小河对面,是另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安置点——广新家园。 工地上,人们捋袖挥汗、绽露笑颜,忙得热火朝天,他们知道,露美人的幸福,已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晕染开来。
(本报记者 俞海萍 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