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之东,谓之浦东。提起浦东,最先浮现的画面,大约都是从浦西外滩看过去,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不断刷新的天际线。浦东还有什么?再追问下去,很多人说不上更多。印象中的浦东似乎总是光影变幻、步履匆匆。更有人不留情面地反问:浦东有文化吗?浦东有历史吗?几天的寻找,让我们看见了高楼背后的浦东。那是一个不一样的浦东,更深沉、更多面。在都市繁华之下,泛着宁静恒久的光彩。这座名为“新区”的城,不是凭空生长的,它有粗壮的根,它的根须还在不断蔓延。
我们的寻访从钦赐仰殿开始。选择从这里开始,主要是考虑交通方便。它就在浦东的中心城区,源深路张杨路口。要是疾驰而过,或许都不会注意到楼宇掩映下的朱墙黄瓦。它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有“千年古观”之誉,相传最早始于三国。当天正遇上袁荣道长,引着我们观前观后地走。冬日的阳光正好,透过木门窗棂洒在藏书楼的地上,往外看,是穿梭不息的车流,向内看,则是一片静默。不远处,相伴而居的还有一座清真寺和天主教堂。
都市与殿堂,喧嚣与安宁,不同而能和,钦赐仰殿的生存或许能够代表浦东的一种特质。它是包容的,一切都可以在这里共生,找到并行的方式,一切又那么自然,毫无违和感。这样的感受在此后不断冲击我们,打开我们的眼睛。
从成陆历史看,搁在几千年中华文明里,1700多年只是少年。从城市发展看,浦东就更显年轻。它见证了上海在不足一个世纪里的巨变,由村落而成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流风所至,浦东亦受浸染,但这个进程是缓慢的。江水的物理分隔,让它得以在洪流中相对独立,保留了一份浦西难得一见的古朴和纯真。但你又分明能看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取,在予,也在用。它是坚韧的,也是充满活力的。
浦东北部的高桥镇,位于长江、黄浦江和东海交汇处,素有“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之美誉。如今的高桥古镇,依然保留着众多清末民初的建筑。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的馆长陈峰告诉我们,高桥营造业曾领一时风骚,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就少不了高桥“泥刀”。高桥人回到家,把这些最新潮、最多元的风格也带了回去。于是就有了不一样的高桥建筑:既有本地的观音斗,又有徽派的马头墙;既有传统的进深、几开间格局,又有西式洋房;建的是中国传统的庭院,用的却是西式钢筋混凝土材料;这边是隔扇、挂落的中式布局,那边则是瓷砖、壁炉、吊灯的西化装潢……沿着老街,随处都是惊喜。当走到胜利桥头,临水而建的仰贤堂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叹服:浦东,到底是浦东,这就是浦东的性格。
站在古镇桥头,目光越过仰贤堂,前面就是一街之隔的上海自贸区。全球的创新创意在这里集聚、碰撞。而我们身后,河边晒着被子,老人在书场听书,孩子在操场奔跑,年轻人在埋头学艺。老建筑里凝固了一段时光,也在延续着新与旧、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
这大约就是浦东的动人之处。在这里,你不用刻意寻找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因为它们就在那里。你也不用刻意分辨是中是西、是土是洋,因为它们早已浑然一体。在这里,历史是活着的,文化也是活着的,它不是标本,它就在人们每天的生活里,是这座城市缠绕向下的根须。
在新场古镇吃一碗野荠菜馄饨,去东方艺术中心听一场音乐会,在陆家嘴的绿地来一次草坪诗会,到龙美术馆看一场展览,在浦东图书馆徜徉半日……当高楼之间一个别样的浦东就这样不加粉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欣喜,这座外力震荡下苏醒的城市,经过24年的快速发展,已在留心放慢脚步,更多地回望自己,更加冷静地思考城市的根本与未来。
浦东的根在哪里?浦东元自海上来,成于海,兴于海。一条江,一片海,江风海潮造就了浦东的气质。因为它的包容、开放,高楼乐于在这里生长,但它不迷恋高楼的声色。它知道,城市需要光鲜体面的外表,同样需要一颗活泼丰满的心灵,需要一片厚重肥沃的土壤,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而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有时也许只是我们太过匆忙,停下来,多看一眼,或许就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城市。城市从来不是单一的面孔,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参与者、历史的书写者。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让历史的记忆在我们手中逝去,不让文化的珍珠在我们手中蒙尘。(颜维琦)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第二期中青年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对本次采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