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宣传思想工作是在思想领域抓工作、在精神层面搞建设,特殊的使命决定了宣传部门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加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于2004年创办部务会议成员学习室,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抓学习,曾被中宣部评为全民读书先进集体。如今,在广西宣传思想战线,学习室制度已全面推广,从方式、方法和机制上探索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成功路径,成为工作创新出彩的“孵化器”。
“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一次因病住院20天,不能到学习室学习,我得先写好请假条请假,然后带上阅读书籍,写好读书笔记,出院后交给学习小组审核。”12月16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华说。
学习室创办伊始,就在建立制度、完善制度、创新制度、执行制度上下功夫,以科学的制度加强学习管理,规范学习运行。制度明确规定,班子成员每周到学习室至少学习3个小时并自行填写考勤表,如遇出差等特殊情况超过一至三周不能参加学习的,须在下一个周期内补足学习时间。超过一个月不能到学习室学习的,要按要求搞好自学,并将学习笔记报学习小组副组长审核同意后,方可计算学习时间。全年学习考勤情况,与督学、述学、考学、带学、评学结合起来,用制度让“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作为这项制度的制定者,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带头示范,坚持每周至少到学习室学习一次,认真做学习笔记,如遇出差,就会带上正在阅读的书籍,挤出时间学习,并亲自写请假条将学习的地点、时间告知学习秘书,主动接受监督。
制度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部务会议成员发扬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抓学习,平均每人每年阅读量在300万字以上,并深入思考广西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撰写心得体会,做了大量读书笔记。
无处不课堂 无时不学习
“每周到学习室学习几个小时,思考一些问题,心里才感觉踏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荣感慨。部领导班子的学习风气影响带动了整个机关,部务会议成员学习室设立后不久,又成立了处级领导学习室,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成为“新常态”,“无处不课堂、无时不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学习“新常态”,以自学为主,专家辅导、专题研讨、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并举。十八大以来,学习小组周密计划、系统安排、逐步深化,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各部门、各处室层层跟进,通过座谈交流、专题研讨、征文等形式,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热潮。
在如何解决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沈北海在学习室和班子成员多次讨论,群策群力策划、组织,在全国率先创办了《说事论理》《凡事说理》理论大众化节目,其中《说事论理》被评为全国“2013年十大广播创新品牌栏目”。
10年来,学习室按照“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的要求,经过充分酝酿选题后,每年都会组织一到二次集体学习。坚持基本理论学习同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相结合,同解决广西现实问题相结合,形成了一批优秀调研报告,推出了《关于西部地区文化大开发的调研报告》《打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精神“补钙” 事业添彩
“我既是学习的践行者,也是学习的受益者。”自治区网信办主任金化伦感慨,一次在学习室重读《左传》关于晋国祁大夫“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对工作中如何用人选人有了更深的体会。
受益的不只是个别领导干部。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引领下,各地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学习室”“读书室”“书社”等学习品牌,营造了浓厚的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
玉林市委宣传部借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做法,创造性地建立了“123”学习制度,即:每周召开1次学习例会,科级以下干部每周在学习室学习时间累计两个小时以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周在学习室学习时间累计3个小时以上。“通过学习,干部精神‘补钙’了,自然促进了事业发展。”玉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满昌学认为,学习蔚然成风,受益的是全区的宣传思想工作。
近年来,广西宣传思想领域可谓精彩纷呈:打造了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系列讲座、百姓宣讲团、村屯理论小广播、大榕树课堂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名品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读本》2012年被中宣部列入“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创办的《领导月读》杂志2013年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创新教材”;在全国较早实行文艺家签约制度,促进了文学桂军、漓江画派等艺术群体的崛起;《大儒还乡》《天上恋曲》《桂花雨》等一批文化精品获国家级奖项。(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