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张进中 杨君 光明网记者 王君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5日   16 版)
    本报记者 张进中摄
    制图:杨君
    俯瞰周巷镇(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由慈溪市周巷镇提供)

        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却长期困扰着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如何破除这些障碍,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在统筹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久前,光明日报社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在慈溪市联合举办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与会专家以慈溪市周巷镇为例,通过分析周巷镇城镇化的做法,对当前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城镇化率快速提升 提高质量正当其时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用60年时间将城镇化率从10%提高到50%,而同样的改变,欧洲用了150年,拉丁美洲用了210年。

     

        经历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后,今后我国城镇化将会呈现什么特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所所长尹强认为,未来全国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而区域内经济、人口联系将进一步增强。尹强分析说,随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以及劳动人口数量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意愿将下降,这将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目前已到了通过转型提高发展质量的阶段。

     

        结合自身发展实践,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剑侯对此表示认同。王剑侯介绍说,宁波城镇化率已接近70%,城乡收入比为2.03∶1,低于全国、浙江省平均水平,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尽管基础良好,但宁波也面临外来常住人口多、城市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提高城镇化质量正当其时。

     

        宁波市发改委主任柴利能在研讨会上说,宁波在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城镇力推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为提高城镇的产业集聚能力、协调城乡发展步伐,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基础。下一步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包括宁波在内的很多地区需要考虑的问题。

     

        尹强表示,从全国来看,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土地扩张过快,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投融资渠道却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仍较低;公共服务仍不完善,进城转移人员留不下问题依然严重;资源过度向大城市聚集,中小城镇发展面临较大阻力;部分地区盲目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将城镇化率作为政绩考核指标之一。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阎勤说,当前城镇化面临的这些问题表明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仍处于低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速的时期,转变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粗放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所所长陈喆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提质,要高度重视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和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业态,推动产业和城镇化的双转型;要注重城市空间拓展与农村人口转移及素质提升的协调发展,扩大社会各界共享资源的空间,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机会。

     

    “四化”协调推进 打好城镇建设“组合拳”

     

        今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至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至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等目标的完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规划指出,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未来几年的城镇化建设指出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也为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药方”。根据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绝不单是靠建设新城拉动投资,而将是一个包含多项内容的“组合拳”。

     

        如何提升发展质量,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阎勤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进城人员待得住、留得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人的集聚,而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也是近年来城镇化建设中的“顽疾”之一。在阎勤看来,留住进城人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他们获得平等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利,其中核心环节就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既需要相关部门转变思想,也需要在制度安排方面逐步进行改革。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产城融合是题中之义,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表示,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土地开发过快,而没有引进相关产业,缺乏产业支撑,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就会削弱,将会形成“空心城”,这是很多地方都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产城同步布局甚至产业发展优先,以产兴城,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慈溪市委副书记、市长施惠芳说,从慈溪市的城镇化建设经验来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施惠芳介绍说,慈溪市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齐头并进,投资建设文化商务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教园区等主题园区,提升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建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城市经济产业平台。实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同步。

     

        伍江说,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快速城镇化是在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上完成的,这种情况目前仍然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兴建,亟须大量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增长空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走向集约化,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大效益。

     

        专注文化产业研究的陈喆建议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尤其要注意文化保护,留住“乡愁”。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一味追求拆旧房、盖新房,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使得很多新城“没有回忆、没有特色”,出现“千城一面”。文化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定位,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保留住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

     

    基础好经验足 东部应发挥“探路者”作用

     

        在宁波慈溪市周巷镇,小家电、机械轴承等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马路将各个村落连接起来,外来务工人员还可以分到企业提供的宿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现代化小城镇初具规模。

     

        慈溪市委常委、周巷镇党委书记傅贵荣介绍说,周巷镇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将人口集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周巷镇的做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在宁波,像周巷这样的小城镇并不少见。王剑侯表示,宁波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逐步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多规融合的规划协调管理机制,努力走出符合宁波实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曹小奇说,包括宁波在内的浙江、广东、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达到初步现代化或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在解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难题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更多更优的实践路径。

     

        在当前基础上,东部发达地区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好“探路者”作用?尹强认为,东部地区过去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这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下一步可在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方面进行探索,实现“四化”的互动发展,增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东部地区在区域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我国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如何在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条件下,构建板块式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全国而言都将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

     

        曹小奇表示,要克服城镇化过程中的弊病,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构建规模适当、互动良好的城市群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这个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应进一步加强创新,完善合作机制,探索出一套可借鉴的城市群发展模式,为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累更多经验。曹小奇强调,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做好全要素的总体规划,是各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报记者 张进中 杨君 光明网记者 王君)

     

    链接

     

        宁波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探索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的18.2%到2013年的69.8%,宁波市的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比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省平均增速还高0.56个百分点。凭借一系列亮眼数据,宁波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宁波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软硬件建设共同发力,为农业转移人员融入城镇创造外部条件。宁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功能升级。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镇管理,实现城镇发展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和法治化,提升了城镇对居民的吸引力。

     

        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城镇规划等一系列制度,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宁波改变单一依赖土地财政的传统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力图打造资金来源多元化、农村机制市场化、农村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投融资机制。

     

        慈溪市打造品质之城的实践路径

     

        慈溪市城镇建设区面积为189.9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4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集聚人口40多万,城镇化率达到66%。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优化城市结构体系。慈溪市通过完善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道路等一系列规划,强化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先导、引领和统筹作用,有效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以完善功能为核心,促进城市功能提升。2010年开始,慈溪部署实施了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打造都市圈卫星城市。

     

        以区位优势为依托,加快城市改造,以交通优先为支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慈溪市一方面积极进行城中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城市对外交通道路体系建设,提高区域交通一体化程度,畅通了资源要素的流通渠道。慈溪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制定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杨君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