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毕业做了10年农民与建筑工人。1978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完成本科、研究生的学习后,便留校任教,是“土生土长”的合肥工大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合肥工大的文化氛围,是“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精神。
合肥工大创建于1945年,工业救国是当时知识分子面对积贫积弱现实的共同追求,也是“厚德”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培养严谨笃行治学态度的“笃学”,培养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崇实”和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的“尚新”,就成了应有之义。
告别工地走进校园时,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那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最多的是工业兴国的时代使命和神圣责任。无论是在教室、实验室还是图书馆,老师们崇高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给满怀理想的我们树立了言传身教的榜样。
至今还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设计是“计算机辅助图书馆管理系统”。当时,计算机在国内刚刚开始初步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几乎是空白,一切只能从零摸索。指导老师李玉庆和时任学校图书馆馆长的程世宽教授,对这个课题非常支持,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这项设计后来获得了安徽省图书馆协会一等奖。在整个过程中,李玉庆和程世宽两位老师体现出的“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精神,让我难以忘怀。
开车去加油站加油,到达指定刻度后加油枪就会自动停止,这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30年前,我读研究生期间参加国家“六五”计划攻关课题——“自动化流量控制系统”研究时,还属于“硬骨头”。学校里没有实验条件,指导老师就带着我们泡在合作单位做实验,没日没夜。当这套以单片机技术为基础的国内第一代产品成功之后,我们更体会到了工业报国的责任。
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留校工作之后,我深知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深刻地影响学生。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1992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安庆石油化工总厂计算机辅助管理及生产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公开招标。我那时刚刚从德国进修回国,知道这样的项目对于民族工业的意义。我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四处张贴海报招募团队人才,迅速进行技术方案准备,投标书中的网络图,都是我和师生们趴在木板床上一点点画出来的。
轿车整车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轿车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完成这一课题,我带着课题组的师生们,在奇瑞汽车公司边上租房子,吃住都在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构建了有特色的轿车整车开发系统的基础平台,建立了合理的轿车整车开发过程分级优化与决策模型和信息资源库,设计了轿车整车开发过程管理规范及其控制标准,开发了高效的轿车整车开发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整车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的柔性化。这项成果使奇瑞汽车整车开发周期缩短了3至6个月,降低开发成本10%至15%。
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到基于知识发现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从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到宏观管理研究,这些年,我和同事们的多项研究成果,成功运用到各行各业,总算没有辜负合肥工大“工业报国”的神圣追求和校训精神。“厚德、笃学、崇实、尚新”,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本报记者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周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