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为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国开始高度关注跨学科研究与建设问题。2001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是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正积极探索“学部制改革”,一些高校建立了学部。学部制实现了大学科的融合与交叉,能够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跨学科研究力量,促进新兴学科的增长,进而提升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的问题
制度动力不足。近年来,教育部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将专业设置权下放,支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设置部分专业。科技部也大力推动跨学科研究,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倡导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多学科联合攻关,各级各类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纷纷成立。但在现实的推进过程中,制度设计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宏观制度设计上,出台的多是引导性的政策,属于“宏观拉动”,缺乏严格的、系统的规范要求。同时,在学校层面的微观制度设计中,由于跨学科研究的特性要求与目前主流的科层建制差距很大,建立在传统的“校—院—系”科层组织体系上的政策设计一般被要求服务或适应于组织,而学院、学系、专业与学科相对应,学科边界划分明显,学院与学院合作甚少,与跨学科研究的“横跨”要求差异较大,使得微观的跨学科研究制度设计处于无经验可循的境地。
组织推力缺乏。当前,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而由若干科学研究单元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组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跨学科整合了一系列科技资源,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促进了相关学院的联合与协同攻关。但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大多集中于高水平重点大学,众多地方院校的跨学科联合仍举步维艰,并且有些跨学科性质的研究机构仅仅流于形式,无固定编制、无办公用房、无经费来源等“三无”现象依然存在。
自觉能力不强。跨学科研究需要建立在不同学科背景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协同合作的基础上,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传统的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们的认知范式受到了固化,形成了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认知的惯性还会使人们的思维选择不断自我强化,思想观念很难发生改变。而且,由于传统学科文化的沉积,不同学科之间经常存在门户之见,跨学科研究缺乏深度融合的底蕴与基础。
绩效张力欠缺。跨学科研究以复杂问题解决为目标,需要综合多学科、多层次的力量开展系统化的集成式研究,研究的难度和风险大大提升,而组织保障体系却不健全。跨学科研究在人员的组成上,强调视野开阔、专业精深、人文广博兼具社会责任,对跨学科研究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和选择性。同时,研究人员的部门属性和研究课题的多学科集成性的矛盾使得组织保障的跟进还有较大距离,凝聚力不强、软硬件资源短缺的状况阻碍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推进我国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的路径
针对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快速发展。
加强制度设计。解决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角色的转换是高校融入社会的基础条件,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范式和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推进我国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的制度设计,其关键是要合理把握以学科为导向的现状与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诉求的辩证关系,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在制度设计上,要实现“宏观引导、中观激励、微观落实”三层面协同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制度合力,推动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健康发展。
强化组织推动力。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提升,必须有组织保障。只有置身于组织,发挥组织1+1>2的整体性能,才能使个人的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组织模式应由领袖层、核心层、外围辅导小组及基础保障系统等四部分构成。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提升跨学科知识团队协同攻关能力。
健全团队自我提升机制。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应该是一个自学习、自组织、自激励、自发展、自提升的组织,应该具备一个优秀团队所有的品质。因而,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自我提升机制的建构是打造高水平跨学科知识团队的必备条件。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通过自学习、自组织、自激励、自发展等主导机制进行推进,在创新研究基地等部门支撑下,通过集中交流平台与外围辅导小组建立沟通渠道,并通过互学习、他组织、他激励、互发展等辅助机制进行跟进,以促进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自提升与发展。
加强资源支持力度。资源支持是建立在制度设计、组织设计、自我提升机制设计基础上的,具体包括:依存于高水平研究基地,进行资源共享,课题扶持、促进与合作,成果培育、认定与转化,人才培养、辅助与提升等各个方面。这些支持完善了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支持体系,解决了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身份归属问题、资源需求问题、课题扶助问题、成果认定问题、人才出路问题等等,是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