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岁末。
即将过去的2014年也随之成为中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元年”。这一年,国务院推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陆续认定让产学研深度结合有了体制机制保障;数十所高校章程的制定完成加快了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步伐……一系列急管繁弦的举措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教育的面貌。
教育历来是《光明日报》的一个重要报道领域。长期以来,《光明日报》以自己独特视角和风格,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教育报道和版面。然而我们也深知,当前的教育报道及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教育新闻报道和教育专刊的内容亟待创新。
12月15日,一批关心中国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有识之士齐聚一堂,迎来光明日报教育专家委员会暨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
期 待
成长为教育领域重要的智库之一
“期望这个中心慢慢成长为教育领域重要智库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如是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使一大批富有教育前瞻眼光、身存教育理论积淀、心怀教育发展前景的专家学者成为光明日报教育报道的‘智库’,成为‘眼睛’和‘喉舌’。”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表示。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认为,智库有五大功能:第一是战略研究;第二是建言献策,出中国方案,出中国观点,出中国建议;第三是引导舆论,释疑解惑,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第四是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这是媒体看家本事;第五是人才培养。智库强调问题导向,强调合作,淡化学科。通过智库建设能够推动大学综合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依托这个平台建立更加牢固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为高等教育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表示,希望教育研究中心能提供更好的智库支持。
建 议
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自言自语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科学报刊,不能仅仅成为学者们之间的对话之地,更不能成为学者个人的自言自语之地,它应该面向实际,否则就会孤立。”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提出四个面向:第一应该面向国家重大实际问题,面向教育改革重大实践;第二应该面向学术研究的前沿;第三应该面向知识分子,尤其是老师们关心的实际问题;第四应该面向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问题。“我始终觉得,如果不关心学生问题,不关心老师实际问题,那么写得再好,可能它的效应也比较差。”杨耕说。
“提四句话建议,作为参考。”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的建议简洁明晰:第一就是抓理论,不罗列事件;第二抓引领,不随波逐流;第三是抓重点,不面面俱到;第四点抓持续,不浅尝辄止。
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建议围绕的是教育研究中心的视角问题。“一定不要仅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一个大视角。在今天这个时代,三者的合作,配合支持非常关键。光明日报关注教育,一定是推动观念的变化、政策的变化。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用专家的智慧来破解这些难题,共同推进家庭和社会教育。”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希望,光明日报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主题,把职业教育作为热点,能够揭示教育不同的问题或者是从一个侧面揭示教育本质。
“对光明日报成立这样一个中心,来关注青少年教育以及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非常同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说,教育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这些故事怎么讲,怎么能够打动青少年的心?要用更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他们,是接下去应该做的事情。
引 导
需要理性思维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认为,专家委员会需要更多专业的视角和专家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建议,我们应去关注一些真实教育问题,去研究真实教育事件。一些活动或者说是一些课题研究可以由专家委员会和一些高校研究中心一起来组织。
华中师大教育研究院范先佐教授表示,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涉及经济社会的很多方面,应当联系经济社会问题来思考。
“我想,研究中心的职能应有这么几个词:问题意识和改革理性。”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作为一张报纸,肯定要谈问题,不谈问题肯定不对,这种问题是教育的重大问题,是国家改革的重大问题,这两个都要谈。但是要说改革理性,我们怎么谈问题?应以一种责任心和正向思维来谈,用理性建设性思维来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强调,要以理性作为基础,报纸要讲理,知识分子报纸一定要引导社会讲理。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周建华、中德职业学院院长张兴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等也参加了会议。(本报记者 靳晓燕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