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8日 星期一

    巴黎沉思录

    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作者:沈大力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08日   12 版)
    巴比塞作品《火线》封面

        入冬,法国一战百年祭系列活动步入尾声。十一月中旬,巴黎举行《牢记过去,不蹈覆辙》的“主题漫步”。万塞森林附近的圣芒德市组织“一战遗迹展览”,巴黎近郊维尔瑞夫市政厅广场举办追述大战的《晴天霹雳》展。我随人流走进维市展场,观看历史图片,回顾一个世纪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厮杀。1914年7月14日,处在“美好时代”的法兰西土地上这一隅正举行欢快的国庆民众舞会。不料风云突变,7月31日,声言要“粉碎战争霹雳”的社会主义活动家若莱士在巴黎“新月咖啡馆”遇刺身亡。翌日,法国发布陆海军总动员令,两周征兵百万,奔赴东北战场,阻击德军从马恩河向巴黎进逼,开始一日多达两万五千官兵捐躯疆场的惨烈肉搏。从老照片上看,在教堂此起彼伏的警钟声中,多少年轻妻子捧花挥泪送新婚夫婿出征。人们当初还天真地以为战争会速决,称之为“最后一场征战”,企望将士圣诞节前夕回归。可战事一拖四年,导致欧陆三千万人死亡。

        展览揭示,一战表层的始作俑者为塞尔维亚秘密会社“黑手”阿匹斯,诨名“牛神”。他获悉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将于1914年6月28日偕妻子索菲娅造访萨拉热窝,布置三名杀手前往刺杀。那天凌晨,三个敢死队员合影留念,誓死要在斐迪南大公夫妇乘敞篷汽车过街时扔两颗手制土炸弹。可他们扔出的第一颗炸弹没有击中目标。行动队主力加沃里洛·普林西伯近前举枪直射大公夫妇,王妃索菲娅当场毙命,斐迪南大公由司机急速开车远至萨拉热窝市政府后驾崩。事实上,刺杀系由塞尔维亚军队总参谋部及其所属情报机构幕后策划。凶案震惊了维也纳皇室。奥匈帝国跟其盟友德意志和土耳其密谋后对塞尔维亚宣战,组成“同盟国”阵营。俄、英、法等结为“协约国”支持塞尔维亚,一场列强争霸的战争从欧洲开始全面爆发。

        《晴天霹雳》展览提供的是一战真实场景,人物照片及文献。同时,在其一旁的“聂鲁达公园”里,观众正在看“埃克洛齐翁剧团”演出的历史文献剧《火线》。该剧根据巴比塞的小说《火线》和作者从火线上写给妻子的信函改编。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一战,十四万五千华工苦力被送到欧洲,为“协约国”火线挖战壕,运送粮草,累死逾万,草草掩埋,无迹可寻,成为中国对一战的“祭献”。应该承认,一战是一场空前的大悲剧,在法国造成五百万夫妻分离,翘盼者望穿秋水,得到的竟是噩耗。几年前,我在普罗旺斯布希卡尔镇一法国家庭里暂住,女主人玛丽蓉·莫罗谈及这场浩劫,拿出她厚厚的家书给我看。那是她祖父从比利时前沿阵地寄回来的数百封信,一页页发黄的纸上充满征人在异国守备的苦楚。眼下,我案头放着巴黎友丰出版社印行的《北京信札》,其中记载法国陆军中尉雷昂德尔·奥特里克于一战开始前几周就被德国人打死的遭际。奥特里克先时在法军中服役,曾于1900年8月12日乘“墨尔本号”军舰开拔到中国,从大沽口登陆占领天津。他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声称要对抵抗者“以牙还牙!”。当年11月23日,法军跟一千二百名“义和拳”交战,野蛮枪杀中国人。他声称:“此乃天经地义,战争中需要残忍”。在八国联军远征队里,他最佩服德国人,血洗天津后,跟他们一起联欢,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舍》。侵华期间,他不断给家乡亲人写信报道法军消灭义和团的“战绩”。1901年,奥特里克荣归故里。可是好景不长,他的孙儿蒂耶里悲叹:“奇怪的先兆!雷昂德尔·奥特里克于1914年9月被德国人的子弹打中心脏死去。”

        昔日在华盟友,竟然于欧陆战场上狭路相逢,兵戎相见。岂不是荒诞剧一出。有谁又会预想到,法国总动员令一下,反战烈士若莱士的儿子路易竟奔赴疆场“奋勇杀敌”,在1918年6月的“卢登多夫战役”中“为国捐躯”,被追授军功章。

        看毕“晴天霹雳”展览,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挂在入口那面“劳工和谐”红旗,象征普通大众反对豪强躯民于战,希求世界和平的共同心愿。追昔思今,我联想到象征派音乐家德彪西临终的那句肺腑之言:“待到何时,才会停止把民众的命运交托给一帮利用人道来自己发迹的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