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周末,坐在咖啡店小歇,无意间用手机翻阅起自己刊发于光明日报法人微博的稿件,让我再次忆起,初次与这一新媒体的相遇。那是去年的某个下午,结束了当日的采访回到办公室,年轻同事蒋新军告诉我,报社通知,要求报纸的记者,除供本报和光明网稿件外,还应主动为报社的新媒体平台——光明日报法人微博供稿。
虽然那时微博已经很普及,但对我还是陌生的。小蒋介绍说,这个平台很适合我,可以发挥我绘画、摄影的特长,特别是如果加入绘画的形式,一定会有别于其他的微博稿件。这让我生发了兴趣,决定一试。小蒋一边给我讲解微博基本的格式规则,一边在网上联系微博编辑室,并快速为我开设了一个栏目,取名《微绘天下》。
第一篇微博稿件该如何诞生呢?记得当时有一个新闻事件备受年轻人关注,日本动画片《起风了》上映不久,该片的创作者、知名动画家宫崎骏便公开声明引退。好!就选择这个题材吧。于是我根据宫崎骏的图片,以速写手法绘制了一幅画像,画像边上添加了宫崎骏的文字介绍。微博文字该写些什么内容呢?迟疑间,小蒋随意说出一句自己的心声:“宫崎骏,一个为我们制造了无限温暖、想象、美好的动画大师。”太好了,我的第一篇微博稿件就在这一句话间画上了句号。这篇稿件,可视为以不同视角对一个事件的解读吧。小蒋迅速将稿件传至微博编辑室,很快稿件上线。当时我想,会有人阅读吗?打开微博,不断点击鼠标右键,刷新界面,看着快速上升的点击量,我惊喜、兴奋了。第二天再查看,这条稿件阅读量竟达到7.1万,还看到“听说您老人家要退休了,那些小伙伴们该怎么办啊!”这样的感人留言。没想到头一次走进微博,就收获到成功的感觉。
《微绘天下》,当初就是以“绘”为主而设计的栏目。在这里,我尝试了用速写、速写与图片、漫画等手法来制作新闻产品。第一篇微博稿件可算作采用速写的方式,简约的勾勒,简约的文字。身处读图时代,图片的泛滥与形式的雷同,在不断构成着视觉审美的疲劳。要吸引读者关注,只有不断创作差异化的图像形式。在网络阅读的当下,一件成功的新闻产品首先应该做到,用标题或是图像,驻留读者移动的目光。
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9月16日,在华盛顿发生一起枪击案,包括枪手在内13人死亡,十余人受伤。我看到这则新闻,决定发一篇微博稿件。先是以速写的方式勾勒出枪手的头像,然后,把美国报道此事件的报纸版面与枪手速写画像用图像软件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幅与纯图片差异化效果的图像,还加入了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在微博的文字栏中,表述了美国控枪难的部分深层原因。这篇微博稿件,我自己认为是较为满意的。首先,速写与图像的融合形式,生成了新的图片风格。其次,在图片中加入了部分文字的解说,拓展了微博文字不得超出140字的限制。
2013年10月到巴西采访。在圣保罗街头,我偶遇一位老人牵着爱犬散步。当老人和爱犬经过我身边时,我发现这只犬的后腿是瘫痪的,它是在借助轮椅行走。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体现的是人类的文明程度。面对这位老人,不禁心生敬意。这篇《巴西:“狗坚强”遇到“人善良”》发表在《图说万象》栏目中,刊出了两幅图片,一幅为快乐的老人牵着爱犬与熟人打招呼,另一幅是爱犬与它的轮椅。我想,看过此篇微博的人,也许会有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吧。这篇的阅读量超过10万次。一件新闻产品能否获得较高阅读量,定位阅读群体尤为重要。特别是作者发布自选题材新闻产品,更是对于某个群体的量身打造。今年发的《2014年北京西班牙语日》的微博稿件,阅读量达14万次,这一定和使用、学习西班牙语的兴趣群体热心关注不无关系。
咖啡店窗外华灯初上,身边年轻的人们,一边品尝着咖啡,一边用手机阅读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想,身处跨界融合、飞速变换的时代,作为传统的纸媒记者,人人都面临着如何快速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之中的现实。喜爱光明日报法人微博,就是因为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迅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在与读者的分享中给我带来了喜悦,同时也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这一新的媒体平台。
在我看来,微博更像小品,更像导读。我庆幸能和身边年轻的同事们一起走进新媒体,走在媒体的融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