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质检总局通报了我国首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病例,感染者为非洲劳务输出归国人员。非洲锥虫病又称嗜睡性脑炎,它有一个更为形象的名字:非洲昏睡病。患者初期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皮疹、水肿和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出现严重头痛、反应迟钝、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终昏迷死亡。
非洲昏睡病流行于中非和东非的热带地区,在北纬15度至南纬25度,西至维多利亚湖,东达坦桑尼亚的坦噶尼喀湖以及赞比亚河西岸附近地区,是一种由布氏锥虫经舌蝇叮咬而传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它是非洲最严重的疫病之一,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中要求重点防治的6类疾病之一。病原体为布氏锥虫,传染源主要为患者,有无症状带虫者,传播媒介为舌蝇,又名采采蝇,以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血为食,目前我国没有非洲昏睡病的传播媒介。
非洲昏睡病自然感染病例的潜伏期约为10天。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治愈率仅30%,且有复发可能,未经治疗者,均可致命。该病最佳治疗药物为拜耳205(纳加诺尔),早期使用更为有效,肌肉注射戊烷脒,用于杀死血液淋巴期虫体。治疗晚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锥虫病可采用依氟鸟氨酸。疗程结束后6个月复查脑脊液,以确定是否痊愈。
非洲为锥虫病、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地区,前往非洲的旅客应做好蚊蝇叮咬的防范工作。居住环境应安装蚊帐等防蚊蝇装置,外出时多选择穿着深绿色等拟自然环境颜色的厚实衣服,最好能够遮盖腕部和脚踝部位,避免穿着色彩明亮的衣服。尽量乘坐带窗纱等防护装置的交通工具,适当使用防虫措施,减少感染机会。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旅行经历。
(作者为温州检验检疫局卫生检疫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