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5日 星期五

    国是论坛

    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充分开发女性人力资源

    作者:马冬玲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05日   11 版)

        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的发展会因为劳动力资源问题而被釜底抽薪,考虑了多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策略。但是,这些思路存在一定局限,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新的可能路径。

     

    现有几种思路及其局限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以提高综合生育率的思路。但是,放开“单独二孩”政策近一年来,全国共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胎申请,与此前官方提出的每年约200万对夫妻提交申请的预期差距较大。

     

        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打破户籍等制度壁垒可以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参与率。但是,受种种因素影响,进展慢,范围小。即便全面给予农民工正常的市民待遇,这批劳动力也只是存在规模优势,未必能满足经济转型所需的劳动者素质要求。

     

        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思路。近些年,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较为重视,但是,一则此类培训受成本约束,覆盖面小,或是缺乏可持续性;二是培训内容可能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对用人单位来说,在当前劳动力流动频繁的背景下,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的动力也较小。

     

        国际移民的思路。有专家建议中国从战略高度来调整移民政策,为更加开放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引进,提前做好政策准备。但是,目前中国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尚缺乏有力条件,而目前在一些地区由外来移民带来的“黑工”问题即便合法化,也只能帮助解决低端劳动力的缺口问题。

     

        那么,应对劳动力缺口问题是否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呢?未必如此。其中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的路径是充分、深入挖掘占人口一半的女性的人力资源,使之成为提高生产率的新动力。

     

    优质的女性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经过国家多年努力,女性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首先,教育中的男女差异日渐缩小,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本专科、研究生在校女生数已分别达到相应总在校人数的46.3%、47.1%、49.3%、51.4%和49.0%。

     

        其次,女性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发展潜力和敬业精神。已有大批优秀女性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为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

     

        最后,女性特别是高知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愿较强。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女生认为女性也应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并且积极积累各种人力资本;女性高层次人才与男性相比,并没有因为家庭负担而减少劳动时间的投入。

     

        但是,女性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突出表现之一是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且持续下降: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18~64岁男女两性在业率分别为87.2%和70.9%,不仅性别差距大,而且与2000年相比,女性的下降幅度远大于男性。

     

        此外,现实中依然存在阻碍女性充分参与社会生产的不平等现象,包括: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受限,甚至出现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偏低即“低就”等现象;存在一定的职业性别隔离,限制了女性就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在职深造、交流方面,女性得到的机会数量和质量与男性也存在差距;男女劳动者退休年龄存在差异;女性在生产经营中获得贷款等支持的机会也较男性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刻板印象制约女性能力与潜力的发挥等。

     

    充分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建议政府在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其生产潜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具有性别视角的法律政策与人才规划;进一步投资女性教育和女性创业,并鼓励女性积极参加社会生产;严格监管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行为,同时在用人方面率先垂范;倡导关怀经济学,投资于关怀性政策和计划,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女性平衡工作家庭责任创造条件;鼓励男性平等参与家庭责任,减轻女性家务劳动负担;通过宣传倡导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