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董城 通讯员尹贺、刘金梅)法海寺“白皮松王”、八大处“银杏王”、石景山路“银杏双绝”……石景山区拥有的古树名木在京城首屈一指,区内古庙、古村落等历史遗存深厚,古树资源丰富。除国槐、油松、银杏等常见乡土树种外,还有皂荚、黄连木、楸树等罕见珍稀品种,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并不罕见,但重点古树的生长状况和环境令人担忧。
“古树就像人一样,上了岁数就会患有骨质疏松等病症。”石景山区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系萎缩,木质疏松,枝干中空腐烂等情况,导致古树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差,新枝生长缓慢,生存现状堪忧。加上地下水位下降,文物修缮或违章建筑的搭建,古树生存环境恶化。
今年以来,石景山投入专项资金,以“复壮根系,修剪枝杈,助古木开源节流,瘦身健体”为思路,对区域内百余株“活文物”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性保护。
此外,石景山区还通过加设围栏、修葺护坡等措施,减少人为破坏,并对每株古树植入电子标签芯片,储存古树名木的GPS坐标、等级、树种、长势状况和复壮等信息,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和数据库的实时连接,24小时监控古树日常养护、预警重大灾害等情况,实现古树实时、全覆盖的信息化管理,让历尽沧桑的古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