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温情小木屋 城市文明新温度

    ——探访张家港老社区新样态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孙阳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30日   02 版)

        江苏省张家港市,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江南小城,因“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美誉和连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长期受到全国关注。金秋港城,记者信步走在老城区的城东街道梁丰社区,视线和脚步同时停驻在一座座小巧精致的明黄色小木屋前,金色的银杏叶与之遥相呼应,使雨后的老街透出一股浓浓的暖意。

     

    温暖如潜流 为美好生活加油

     

        带着些许好奇,记者来到最南边的小屋,精巧的门牌上,刻着“志愿服务V站”几个字。屋内,一位30多岁的女士正在弯腰整理着壁柜里的物件。记者近身细看壁柜,见里面小药箱、运动器材、开锁工具、手电筒、便民伞等日常用品摆放得秩序井然。看到记者进屋,她停下手里的活儿和记者聊开了。她姓林,跟随丈夫来张家港投资和生活。作为志愿服务V站的30多名社会志愿者之一,她每周两次来这个小木屋做些服务工作。每次七八个小时的值班时间,她过得很充实。

     

        她告诉记者,从南到北,城东街道梁丰社区的黄色小木屋共有17座,功能各不相同,都是由志愿者服务社区及周边居民的各种需求,而她所在的志愿服务V站,则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个枢纽站,负责招募志愿者、宣传志愿服务、便民服务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具体工作。林女士边介绍边打开电脑,一张值班表呈现在记者眼前,志愿者姓名、值班时间、联系电话、工作内容等一目了然。

     

        说起从事志愿服务的原因,林女士打开了话匣子:“我送孩子上学时路过这里,被一个个黄色小木屋吸引。”林女士经过打听,知道这里是志愿服务小屋,于是和先生商量后决定放弃全职太太的悠闲生活,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记者和林女士说话的10来分钟时间内,有两个人先后各拿了一把雨伞送到小木屋,不断对林女士说着:“谢谢,谢谢!”“昨天下雨了,路过的居民有的会来歇歇脚,有的有急事,就借了伞走,过两天就会还过来。”“会有人不还吗?”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林女士眼神里闪过一丝迷惑:“怎么会不还呢?”

     

        当记者告别小木屋时,又有一个小姑娘急匆匆地走进小木屋:“林阿姨,我的手机快没电了,赶紧帮我充充电吧。”记者随着女孩的目光看去,在小木屋靠里贴墙的小桌子上,七八个充电数据线安静地守候着,就像这里的志愿者一样,随时等待着为居民们的美好生活“充电”!

     

    保存老生活 为幸福社区加温

     

        告别志愿服务V站,已是下午3点。记者一路往北,在每个小木屋前细细端详门牌上的名字:健康加油站、豆豆乐园、24小时自助图书馆、器乐坊、舞蹈房、票友之家、“五老”之家、书画苑、棋牌区的对弈室、侨之家、爱心义工协会、“世代服务”工作室、便民理发室、四点半课堂、老娘舅工作室、城管e管家。单从名字上,就能体会到梁丰社区小木屋志愿服务的广泛和贴心。

     

        走过好人长廊,两口六角形的水井出现在记者面前,和常见的水井相比,这两口水井的待遇非比寻常,坐落在小木屋里,东西两侧陪伴着它们的是两个大大的家用浴缸式水池,南面安装着一个小巧的操作台。更为特别的是,北侧转角还放着一张方桌并配以几张软背靠椅。小木屋四周墙壁环贴着中国水井文化的介绍图片,窗户上贴着大红窗花,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整个小木屋被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包围着。正在水井边提水的黄阿伯说:“我快70岁了,年轻的时候就一直用水井,习惯了,既是劳动,也是锻炼身体。社区帮我们考虑得很周到,我们在这里既能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也不会影响别人的生活。”一旁的老伴许阿婆在水池边一边熟练地揉搓着毛巾,一边笑眯眯地和另一个老阿姨聊着小外孙上幼儿园的趣事,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一幅温馨的市井画卷,在小小的木屋里呈现。

     

    党员是标杆 为自助服务加分

     

        在小木屋“五老”之家内,一位老人忙着扫地、烧水、擦桌子、整理报纸,动作十分利索。老人名叫吴广生,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党员,住在梁丰社区花园浜三村11幢,是原水利物资站站长兼支部书记。由于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过硬的专业水平,退休后他收到了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但他都拒绝了。用老吴的话说:“我感觉我的心一直在社区里,现在终于有时间了,我想沉下心来,真正为我们的居民做点事情。”

     

        梁丰社区是一个老社区,有很多遗留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条就是花园三村周围河道污染严重,亟须治理。老吴听闻后立马起草议案,亲自送往市政府办公室,希望市政府帮助解决。由于治理经费严重超出预算,工程延期了一年多。老吴着急得不停往返市政府和社区,不管刮风下雨、三伏暑天,他都是一大早骑辆小电瓶车,说走就走。那段时间老吴经常半夜头疼得睡不着觉,老伴很心疼但也阻止不了他。在与几个部门进行几十次联系、交涉、现场办公后,治理项目终于得以实施。在施工过程中,老吴每天都顶着烈日和施工队一起,担任现场督察员。问题解决了,老吴也累倒了。

     

        在社区,每个人都知道小木屋里有老吴。6年了,老吴每周坚持为社区扫楼梯,在他的影响下,居民们也都加入到义务清扫行列。老吴笑着说:“365天,除了我身体实在不适,我都会来小木屋,大年三十、初一都不例外。这里已经是我的另一个家了。”(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孙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