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文化风云

    做能够有历史担当的人

    作者:刘祯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9日 09版)

        客观地看,戏曲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画卷,所展现和表达的往往比正史更能体现大众百姓的是非和审美取向。在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谱中,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英雄豪杰构筑了这个民族思想和精神的“脊柱”。梁红玉,就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戏曲舞台上,不同剧种都有不同的演绎和叙述。京剧舞台上即有《玉玲珑》《抗金兵》《梁红玉》《娘子军》《黄天荡》等剧目,为梅巧玲、胡喜禄、徐小香、路三宝等许多名家所工,后为梅兰芳、尚小云等所擅演。

        国家京剧院新近推出的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所挖掘的正是这一在戏曲舞台上曾广为流传的巾帼英雄梁红玉的故事。从情节结构来看,明代张四维所撰传奇《双烈记》已具有后世这一题材的主要内容。梁红玉是中国宋朝抗金女英雄,名将韩世忠之继室,其主要事迹记载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韩世忠列传》《续资治通鉴》等史书,而在民间这一人物更是家喻户晓。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所选择的内容“飞马传诏”与“桴鼓亲操”是梁红玉这一传奇人物一生事迹中最主要和精彩之笔,构成了剧作的情节主线。前者为平苗傅、刘正彦的“内乱”,后者为御击金兀术的“外侵”,在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巾帼不让须眉,梁红玉身为一女子,却为捍卫宋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剧作的视角,不是梁红玉中心式的,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一则还原了梁红玉这一传奇人物人性的平凡性,二则通过渲染环境气氛、形势的紧张和危险,衬托出梁红玉行为的全局意义和时代性。梁红玉出身低微,但身怀高超武艺,更具有那个时代甚至男子们所不具备的一种胸襟和责任担当,剧作家更强调了这一人物的正义感和牺牲精神。梁红玉的扮演者董圆圆对这一人物的理解比较准确,特别是许多唱段,注重了京剧韵味的寻绎和咀嚼,使得这出新编历史剧,具有较浓厚的京剧本体追求况味,找寻一种京剧本来所具有的剧场境界和观众的沉浸、体会。

        梁红玉有勇有谋,“飞马传诏”之后,也正是根据她的计策,先回皇宫,与外部勤兵里应外合,将苗傅、刘正彦等叛军一网打尽。回宫意味着将直接与叛军正面交锋,但梁红玉义无反顾,这可以见出她的胆略和无畏,而这种胆略和无畏来自于她的一片报国之心,所以是那样地自信和果断。金兀术南侵,宋室再度陷入危机,这样的关键时刻,又是梁红玉与丈夫韩世忠站了出来,领兵江淮御敌。第九场,面对金兀术十万大军,梁红玉与韩世忠率领八千之士,奋勇迎敌,战场上梁红玉亲自擂鼓,所唱两曲“粉蝶儿”“黄龙滚”:“桴鼓亲操,焕旗旄,列艨艟,芝盖冲霄。呀!遥望着浪拍天高,遥望着浪拍天高,撒网中待钓金鳌。猛几阵鼓角喧号,猛几阵鼓角喧号,鲸鲵动开浪奔涛。只见得腾空杀气入云霄。”气壮山河,其英雄主义气概浩然回荡。这一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梁红玉、韩世昌无所畏惧,兵少而不弱,舞台布景和调度亦颇为讲究,营造出了那种山雨欲来、大敌压境的紧张和窒息感,梁红玉则临危不惧,以充分的战前准备迎候敌军到来,并且站到最前沿,亲操桴鼓,指挥、鼓励将士英勇杀敌。在灯光的聚射下,刹那间定格在梁红玉身披战袍、亲擂战鼓的形象中,好似一尊雕像,观众的情感与情绪亦油然而起,将戏剧发展推向了高潮。

        梁红玉没有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没有袖手旁观,没有逃避,而是和自己丈夫韩世忠,包括宋室一些有识之士如朱胜非联合,要“驱除鞑虏重整河山!但愿得不再有内忧外患,但愿得我一家早日团圆”。朱胜非是剧中一关键人物,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老臣。张建国的扮演,无疑使这一人物留给观众更为鲜明和具有个性的记忆。英雄来自民间,被民间和历史认可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安国夫人”梁红玉是这样的英雄。

        该剧的艺术追求不是故事的离奇和情节的曲折,当然梁红玉传奇人生本身是赋予这一题材这样的基因的,但显然编导选择的是一种具有戏曲精神、京剧精神的思想和艺术追求,“飞马传诏”与“桴鼓亲操”看似两段故事,对立面人物没有贯穿全剧,有的场次比较琐细,曲辞也可以更诗性一些,但剧作家着重点在梁红玉这一人物,刻意刻画和突显这一具有担当和爱国思想的女杰,它统一于梁红玉和韩世忠这对爱国伉俪——他们的行为事迹,统一于宋室存亡这一国事大事。与此相一致,舞台呈现更重视京剧传统与韵味,不事华丽和雕饰,董圆圆、张建国、田磊等优秀演员的加盟,对所扮演人物的理解及对京剧韵味的把握,包括舞台布景、灯光的本色,朴实、熨帖,使得《安国夫人》本体意识高蹈、京剧韵味醇厚而具有一种现代思想和精神,这种倾向和探索值得京剧界和戏曲界借鉴和思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