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时,芝加哥大学教授Thomas Vernor Smith当选为众议员。胡适因为与他有一饭之缘,就请他来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但这位众议员纱帽初戴,官场欠熟,时间将至才匆忙赴宴。坐在车上,忽然想起,他还不知道主人的名字,于是他问司机,可司机哪里知道?好在跟大使吃饭也不用叫名字,满口阁下、大使就足够应付了,所以终席宾主尽欢。送客时,大使免不了说起“欢迎到敝国旅游”一类的套话。议员肯定地回答说:“中国我是一定要去的。我到贵国观光,第一个要去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胡适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呢?”胡适闻言,笑颜大开,说:“他就站在你的面前!”两人乃相拥大笑。
章太炎避难东京时曾在民报社讲《说文》。据周作人回忆,太炎对阔人要发脾气,可对青年学生却是很好,随便谈笑,同家人朋友一般,夏天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只穿一件背心,留着一点泥鳅胡须,笑嘻嘻地讲书,庄谐杂出,看上去像是庙里的一尊大肚弥勒佛。
梅贻琦1931年清华校长就职演说中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美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吉尔曼(Danile Coit Gilman)1872年开始筹设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时,以为要办“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教授”,大学的基础在“人”,不在“建筑”,所以他有一句三个字的名言——“Man,not buildings”。
文史大家王利器先生一生著述,公开出版的有20多部书,有人为他刻印一方,印文曰“千万字富翁”。文史学家程千帆教授谑称他为“多宝道人”。
著名报人张慧剑在成都编《新民报》副刊时,有朋友善啖,一饭辄尽数器,被称为“大尉(胃)”。张慧剑笑说:“从此你须服从我的指挥了。”大家问他理由,他说:“我是‘中校’。”原来他习惯在夜间工作,天明始就枕,一梦酣甜,傍午方兴,所谓“中校”,乃是“睡中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