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名医剪影

    孙袁:从妇产医生到“农民院长”

    本报记者 徐畅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3日   05 版)

        周围的人都叫她“农民院长”,玩笑中透着几分亲切。

        她解释说:“乡卫生院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我的。”

        她认为自己并无特殊之处,只不过一辈子待在一所医院,从普通妇产医生干到副院长。她就是孙袁,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副院长。

        两天的采访过程中,孙袁三句话离不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简称“降消”)项目。这一项目于2000年在包括贵州省在内的全国多个西部省份启动。

        “‘降消’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国家投入很大一笔钱。”谈起创业期的艰辛,孙袁很感慨,“为了省钱,我和保健部主任一起去买布,自己量尺寸做产包,自己去买产包里需要的物件,打好包后一个一个发到乡下去。”

        作为贵阳市“降消”项目专家组组长及省级项目专家组成员,孙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撰写了多项工作指南,并不时下乡督导,给县乡村妇幼保健人员讲课培训。

        对于下乡督导的内容,孙袁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数,“乡镇卫生院的水平怎么样,县医院产科的哪些医生比较好,感染管理、产程观察、催产素滴注等是否规范,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和环节都要去了解。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现场指导,或者召集各级妇幼保健卫生人员集中培训。”

        孙袁与同事的努力没有白费,“降消”项目在贵阳顺利开展,取得了不错成绩。其中,贵阳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110.05/10万下降到2013年的26/10万左右。

        这样的成就,同样来自她从医三十多年来的执着与铁面无私。

        作为贵阳市围产协作组组长,孙袁联合其他专家组成员,十多年来及时对贵阳市的每一例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坚持原则,真实客观地评价。”她说。

        2008年冬,修文县报告说有一位孕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孙袁认为其中有可疑之处,便冒着道路结冰、车辆打滑的危险,与妇保院保健部主任赶到当地医院,认真查看病人病历,最后认定死亡原因是产妇出血。

        严格的评审树立了围产协作组的权威性,也让各级医院的产科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清镇市妇幼保健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医院早些年还做不了剖宫产,现在接生能力大大提高,每月分娩的最多时有两三百人。

        其实,刚刚工作时,孙袁并不想来妇产科,她想做一名内科医生。“我喜欢看书,喜欢分析病例,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妇产科。”

        1978年,她大学毕业,分到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医院领导看她个头较高,让她到妇产科。因为搞妇产科要上手术台,高个子容易取胎头。带着一肚子的“郁闷”,孙袁先被安排在婴儿房护理新生儿。

        “那时我们要给婴儿轮流喂奶、洗澡。”孙袁回忆着,不时发出笑声,“看着那些幸福的家属,我觉得妇产科有意思,也有意义。”

        从婴儿室,到病房,再到手术室、分娩室;从住院医生,通过考试,变成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没想到一下就搞了这么多年,从来没离开过这所医院。”

        妇产科工作太忙,改变了她的性格。“刚到医院我挺温柔的。”孙袁边笑边说,“搞了妇产科之后变得急躁起来,按贵阳话说,就是整天‘叮叮咚咚’的。”

        “有时候正在吃饭或睡觉,医院电话打过来,就得赶回去做手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练就了她风风火火的性格,进而化作同事眼中的“干练”“直率”“有激情”。

        当然,孙袁的学生也会这样形容她:“少一例孕产妇死亡,她会很激动;多一例孕产妇死亡,她会眉头紧锁。”

        采访接近尾声时,孙袁表示自己还有一个设想:利用妇幼保健系统优质资源,办幼儿园,让孩子们得到最好的保健护理,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徐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