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南水”流处藏瑰宝

    河南考古重现中原文明进程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1日 06版)
    11月1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安阳博物馆举行,图为一位参观者在拍照发微信。 本报记者 崔志坚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端南阳淅川县陶岔渠首,经邓州、方城到平顶山、许昌、郑州、新乡,最后过安阳到河北。与渠道流向一致,淅川贵族墓葬群的铭文青铜器、荥阳关帝庙的陶器、许昌的唐代花釉瓷器、安阳固岸墓地东魏时期的围屏石榻,诸多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也随着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考古发掘被依次发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19日在河南安阳市博物馆开展,河南省文物局长陈爱兰表示:“我们将整个展览按照库区和干渠由南向北流过的各个地市依次进行展示,力求还原文物发现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关系,反映各个文物出土地点的线性空间特色,重现中原文明进程。”

     

    最好管理制度确保最大工作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河南是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总干渠和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量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50%以上。河南省文物部门调查确认文物点330处,考古发掘总面积85万平方米,其中总干渠发掘面积52万平方米,丹江口库区发掘面积32万平方米。

     

        面对如此巨大的文物保护工作量,河南省文物局制订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内容、保护范围、管理体制、出土文物及资料管理等内容,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据。河南省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实行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度和巡护制度,并按照工作进程,向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提交监理报告,在田野工作结束时还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省文物局把多学科合作研究和树立课题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要求项目申请单位要具备科技考古人员或者邀请相关人员参与项目开展,在发掘过程中运用高科技仪器,遇到重要发现要采集各种分析样品,进行科学研究。这一管理方法使得河南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科研成果尤为突出。

     

        “正是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我们在九年时间里,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清说。

     

    考古者的“天堂”

     

        “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85支考古发掘队、760多名考古专家团云集我们山区小县,这是第一次。”淅川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刘国奇介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三百多处文物点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科研价值的文物点有几十处。

     

        鹤壁市刘庄遗址首次发现了大规模、分布密集、排列规律的先商文化墓地,出土了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齿刃石钺等一批珍贵文物,对研究先商文化的墓葬制度、人种族属、社会结构,尤其是商人渊源等重大学术问题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新郑胡庄墓地发现的战国晚期韩王陵,由环沟、中字形封土与陵旁建筑构成的陵园形态,填补了韩王陵考古发现的空白。由卵石和木炭混合的双椁双棺葬具,是韩国王侯级大墓棺椁完整形态的首次发现,是我国东周考古的重要突破。

     

        淅川徐家岭楚国贵族墓地出土一件青铜小口鼎,上有铭文49字,不但明确记载了墓主人身份、器物名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铭文研究可以推断出器物铸造的具体年份,为春秋青铜器断代提供了明确的标尺,还可以确定当时楚国是用岁星纪年。

     

    田野上的办公桌

     

        “轻点,再轻点,我自己来吧。”徐家岭楚墓发掘现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专家马新民又一次下到坑底,弯下腰小心翼翼收集着一些碎片,“保存完好的青铜器是极少见的,要尽可能地搜集所有的碎片,做上标记,为拼接复原做准备。”年近花甲的马新民就是这样“复活”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边田野上,一处处发掘现场是他们流动的办公室。

     

        2009年10月,淅川县考古队员忙碌一天正要收工,突然有人在一个探方的角落发现有硬硬的烧土块,第二天这里就有工程开工,为了不放过一个线索,大家当即决定连夜加班,深挖后,四个形制特殊的铜矛意外出现了。这种铜矛并非产自中国,而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器物,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8至前12世纪,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中国仅有十多件。

     

        “刮风下雨,别人都是往屋子里跑,我们往屋外跑。”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部主任乔保同说。哪个现场没有拉防雨布,哪里落下了出土资料,稍有闪失,就会有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场的一砖一石,都记在每个人心上。

     

        在安阳博物馆举行的展览将免费开放3年展期,展出3700件文物,让人们记住河南考古工作者的累累硕果,记住写在中原大地的文明华章。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