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新闻背后

    从西安到罗马:用全媒体展现一个新丝路

    本报记者 周龙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5日   12 版)
    8月20日,胡斌向第比利斯市长赠送纪念品。 胡晓瑞摄
    本报记者周龙驾车抵达古丝绸之路终点罗马。胡斌摄
    光明网记者范瑾在阳关采访录像。 胡斌摄
    8月25日至26日,记者在卡帕多西亚乘坐热气球俯瞰熔岩地貌。 胡斌摄
    本报记者方莉在拍摄。 胡斌摄

        8月14日深夜11点,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沙漠公路一片漆黑。一个由16辆车组成的车队正向西北疾驰,汽车马达的轰鸣,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大家打起精神啊,前方只有最后的80公里了!”总领队李雷在车载电台里一遍又一遍地鼓励着大家。

     

        此时的12号车上,我和另外一名队员交替驾驶,已在戈壁荒漠中连续行驶了近20个小时。车上另外两名乘员也已极度疲劳,但为了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他们都不敢丝毫懈怠,大声地聊天和唱歌,驱赶不断袭来的睡意。

     

        这是此行最为漫长的一天。为穿越丝绸之路上最困难的一段——克孜勒库姆沙漠,我们连续行驶了21个半小时,走了800多公里。刚刚经历断油的危机,又遇到如此远和艰辛的路程,这让每个人都有种陷入绝境的感觉。而这种经历,也为我在此间写的两篇稿件《脱困克孜勒库姆沙漠》和《在乌兹别克斯坦感受凝固的历史》增添了一些厚重的底色。

     

        从8月12日到9月13日,受报社委派,我和光明网范瑾、新闻报道策划部方莉在社会活动部主任胡斌的带领下,一行四人作为“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成员,以自驾方式,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历时两个月,行车一万五千多公里,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意大利8个国家,最终到达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罗马,以全媒体、全景式的报道方式,展现了古老丝绸之路的灿烂与辉煌,见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后在相关国家引起的热烈反响。

     

        如此远距离、长时间、大跨度的报道活动,在报社近些年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对于此次报道,报社高度重视,不仅要求突出文化特色,还把它看成是媒体融合的一次尝试。除了在《光明日报》开辟“新丝路·文化行”专栏,还在光明网开设专题,在官方微博、微信开设相应栏目,力争用多媒体报道方式展现一个现代的丝绸之路全貌。

     

        为了这一次多媒体融合的报道计划,采访团的几个人,各自发挥所长:胡斌主任作为采访团副团长负责全团的统筹协调工作,同时负责摄影报道;我负责文字报道并任光明网视频的出镜记者;范瑾负责视频的拍摄和内容传输;方莉负责微博、微信的策划和报道,四个人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全媒体报道团队。

     

        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共在《光明日报》发表通讯、消息等文字稿件34篇,计4万余字,摄影报道20余幅,其中4篇上了一版;在光明网首页开辟专题,发表视频报道30余条,约120分钟,图片报道300余幅,60多篇图文报道,微博、微信90多条。通过这些全媒体报道,不少读者反映“就像跟记者一起走一遍丝绸之路一样”。

     

        作为一个报纸记者,我这次不但是文字记者,还是视频报道的出镜主持人,实现了文字、摄影、视频等新闻产品的多种呈现;在发稿渠道上,也实现了媒体全覆盖,除了报纸,光明日报、光明网官方微博、微信实时发布行进中的新闻。这些工作虽然还有很多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尝试和突破,可以为今后媒体融合积累经验教训。

     

        在报道中,我们用笔和镜头为受众记录了丝路的美好,但亲自走完这条道路的过程,即使在交通和通信畅达的今天,依然充满艰辛。“白天赶路,夜里赶稿”是我们的日常工作状态,加之路途遥远、炎热酷暑、饮食习惯等,对我们几个人来说都是严峻考验,胡斌主任得过感冒和肠胃不适;我有过食物过敏和肩周炎,在中亚时候贴着止痛膏才能开车;而范瑾的脚在希腊的一次拍摄中不慎扭伤,一直带伤坚持工作到了罗马。

     

        尽管长路漫漫,但随着车轮滚动,我们一路翻过高山,穿过大河,走过戈壁、沙漠、草原,沿着里海、黑海疾驰,在亚得里亚海航行,深切感受到了丝路向我们展示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历史之美。除了文化的美好,还有丝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的热情和欢迎。

     

        在格鲁吉亚,总统和总理分别接受了媒体团采访,并明确表达了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愿望。在丝绸之路的终点罗马,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的直升机在空中拍摄了我们车队的入城仪式;当听说我们来自遥远的中国,罗马市民纷纷发出赞叹。

     

        更让人兴奋的,是亲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职业荣誉感。其实,驾车穿越丝绸之路,我们并不是开拓者。早在1907年,为了展示现代汽车工业的成就,法国《晨报》就举办了一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开展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欧亚汽车之旅。一百年后,作为中国媒体的代表,我们驾驶国产汽车穿越欧亚来到意大利依然感到自豪。因为,此行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发展强大,更代表着一种主动探寻外面世界的精神,让世界感到中国谋求共同发展、和谐共赢的善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出发虽然晚了一百年,但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

     

        在到达意大利的欢迎仪式上,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专门发来视频致辞,他说:“我们在等待了两百多年后,又实现了重启丝绸之路的计划!”历史上,丝绸之路为亚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中国把“一路一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必将为亚洲腹地带来历史性的复兴机遇。重新振兴丝绸之路,是中国带给世界的机会,中国也必将从向西开放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源。作为一名记者,能有幸参与其中,用全媒体展现一个新丝路,是我们的职业荣耀。(本报记者 周龙)

     

    多彩的展现 深入的思考

     

    肖云儒

     

        今年夏天,我和光明日报以及其他各大媒体近40名记者一道,自驾汽车沿丝绸之路走过15000公里,由西安到达罗马。

     

        一路上,穿过喜怒哀乐的历史,经历酸甜苦辣的路程,亲身体验到共建“一带一路”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宏大战略布局。

     

        通过亲自行走,特别是跟媒体朋友们交流,我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认识。丝绸之路精神,就是“走出去谋发展”的精神。“路”是行走,上路就是往外走,往城外、省外乃至国外走。“丝绸”既是物质商品也是文化商品,“丝绸之路”不是兵戎之路,而是一个和平和睦的商贸通道,是一个经济文化交流共赢的途径。

     

        回顾历史,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大有深意。“博望”不就是称赞张骞有走向世界的大眼光、大境界、大格局吗?这种“博望眼光”和“丝路意识”,会使我们对许多问题有新的看法、新的做法。

     

        “走出去谋发展”,要求我们有“博望眼光”和“丝路意识”,要求我们逐步将经济社会发展由重视内线作战和内聚性交汇,转化、提升为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并重,内聚性交汇和幅射性交汇并重。将古丝路自然经济背景上的自发商贸活动,提升为沿途各国在全球市场背景下的全面战略合作。这条古老的文明带将成为当今世界新崛起的崭新的经济文化发展带。

     

        要让更多的普通人有这种“博望意识”,就必须发挥媒体的力量。这次“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各媒体的报道有质、有量且较为密集,纸、屏、声、网多头并进,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媒体中介调查机构的民调显示,报道受众面约1亿人,亿万中国人感受到了丝绸之路当今的面貌。

     

        在这些报道中,《光明日报》的一系列报道尤其出彩,不愧有大报风度,比如《背后是祖国,眼前是整个世界》《通向金色的撒马尔罕》等报道令人印象深刻。文字报道极具力度和分量,视频节目也体现出这种文化特点,不是简单的概貌介绍,而是带有分析和评论,看后很有收获。而这些内容都是在紧张的行进过程中完成的。

     

        光明日报的报道团队,业务能力出色,为人也都有着明显的“光明范儿”:副团长胡斌与我是人大先后同学,不仅承担了大量组织工作,为了抢拍镜头还坚持提早起床开始工作,并在车台上给大家讲授摄影课;周龙带病承担文字稿和出镜记者双重任务,总是精神饱满,是全团最活跃的人;范瑾在工作之外,以丰厚的知识为大家提供咨询,人称“范教授”……在丝路上,他们白天赶路,晚上赶稿,证明了他们是最出色的团队,我们也在此行成为永不忘怀的挚友。

     

        (作者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今年以74岁高龄重走丝绸之路全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