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北绿肺”“塞外明珠”之称的河北承德,是京津冀重要水源地。
“承德的好山好水来之不易。”市委书记郑雪碧介绍,为京津涵水源和阻沙源的承德,多年来秉持“把风沙挡在承德,把净水送给京津”的决心和情怀,加快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等工作,着力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发展的瓶颈。作为京津冀重要水源地的承德是如何做好“水文章”的?对此,记者深入承德城乡“品水”。
水资源:打造“华北水塔”
穿行承德广袤大地,一路青山碧水。正是由于承德不计代价地加强生态建设,才确保了京津冀的“一池清水”。据统计,该市对潮河流域7.1万亩稻田实行“稻改旱”,年节水3550万立方米,节水量相当于3个半西湖。
承德地处“四河之源(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两库(潘家口水库、密云水库)上游、两沙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前沿”。2000年以来,承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强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滦河、潮河流域水土流失5750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7%,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从平均35%提高到75%,坝上沙化面积比八十年代减少36.8%,涵养水源能力比建国初期提高20倍,已成为“华北最优、全国一流”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为京津冀涵养水源,既是中央对承德的要求,也是承德人民的理性抉择。”郑雪碧介绍,全市已建起水库101座、塘坝325座,蓄水工程总库容4.1亿立方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6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北京市供水4.73亿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5.4亿立方米。
2013年,该市实行“河长”制,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作为本县河流的“河长”,凡是流经所属县区的水,从保护、监测到治理、排放全程负责,出现污染问题由“河长”负总责。今年,该市又实施“千湖工程”,匡算总投资522亿元,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新建水库105座、塘坝416座,使全市水面面积从834平方公里达到1279平方公里,总库容达到22.8亿立方米,水资源控制率从3%提高到60.6%,为京津再增加6亿立方米以上应急战备水源。
水产业:做大“富民水利”
要涵养好水源,就必须取缔污染企业、限制用水工业、发展涉水产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让群众分享到更多的“生态红利”。据承德市市长赵风楼介绍,“十一五”以来,承德先后取缔污染企业1410家,有2380多个项目因不符合标准被拒绝。同时,加快实施生态防护林建设、污染源治理等10个方面的256个工程项目,总投资296.3亿元。
伴随着各种机械的轰鸣,记者走进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电站筹建处处长乜淑珍说:“这个抽水蓄能电站是2013年5月开工建设的,是我市运用生态规律创新发展涉水产业的又一杰作。电站建成后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记者了解到,承德水能资源蕴藏量72.98万千瓦,可开发量54.17万千瓦,现有水电站28座,总装机20.75万千瓦。今后,还将建设84座水电站,新增总装机容量12.7万千瓦,实际开发利用率从38.3%提高到61.9%。
在城市发展中,该市还不断加强水利工程及涉水景点工程建设,做好水库、湿地、城市水系、自然河湖等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涉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水文化:构建“北方水城”
在承德市规划馆内的巨大沙盘上,讲解员指着玻璃踏板下的城市规划模型说:“这一小片是老城区,在2008年,开始实施城市发展新战略,实施了‘南扩、西进、北延、中疏’工程,把穿过市区的武烈河、滦河作为发展轴和景观轴,沿河规划一系列新城区。一个因皇家避暑山庄而兴起、长期围绕山庄发展的城市,实现了从300年‘山庄岁月’向武烈河、滦河‘两河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由武烈河、滦河串起的新区老城,以水相连、融为一体,一个南洋北古、相得益彰,独具山水园林特色的北方水城呈现在世人面前,城区面积由原来的81.3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达708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水面面积近30平方米。
“水,孕育了奇妙的水文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庆祥说,“研究水文化,挖掘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给人们提供环境优美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给人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这不仅是承德水文化的理念,也是当今社会的共识。”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该市大力实施滨水新城、居民区水景打造、河道水景观建设等重点水景观创建工程,按照“有山有水、真山真水、显山露水、美山扩水”的建设思路,将生态建设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构建独具特色的大避暑山庄生态体系,建成橡胶坝73道,形成水面1092万平方米。如今漫步承德,映入眼帘的是“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城市美景。(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梁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