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葡萄牙的一支考古队对该国西南部海滨城市拉各斯的一个地下停车场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个排水口,从而带来对一座集体墓葬的发现。根据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今年9月发布的学术信息,学者经过跨学科的化验和研究,证实墓葬里的骸骨是来自非洲的奴隶,为研究15-17世纪的奴隶贸易提供了新的证据。
墓葬位于当地的中世纪城池以外的位置,其中发现了至少158具骸骨。发现之后,研究者随即利用科学技术把骸骨从遗址移除,进行化验。根据研究结果,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骨骸显示死者年龄不到18岁,只有其中的百分之三入葬时年纪在30岁以上。专家抽验了其中七副骨骸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与班图人种的基本状况吻合。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人种集团,主要居住在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专家通过考察骸骨的眼眶和鼻腔,也得出同样结果。
另外,伴随其中一些尸骨被发现的物品也被认为具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特色,例如陪葬物中用作装饰的珠子、骨雕等。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测量,可知尸骨来自1420年到1480年之间。墓葬里一些人的牙齿也经过人为的填补,这是当时非洲人的常见做法。
墓葬里的许多骨骸埋葬的姿势独特,有些双手以绳子和脖子绑到一起,或双手被反绑到人的背后。这些人入葬的情形和身体上的创伤反映了他们曾受暴力对待,意味着拉各斯当时的社会底层有一批奴隶,而通过基因化验和历史材料可以确定他们来自非洲。根据历史记载,早在1444年左右拉各斯已经有非洲奴隶出现,是最早接收这些奴隶的欧洲港口之一,不久之后非洲奴隶遍布全欧洲。
此次对墓葬的研究为这一段关于欧洲及非洲奴隶贸易的历史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角度。这项研究的成果报告在今年8月出版的《科学报告》期刊上刊载,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基因学者。他总结说:“这项研究显示把各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能够重现人类历史上一些本来不为人熟知的部分。”
(徐力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