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9日 星期日

    好记者讲好故事·新闻的力量——二○一四年“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位优秀选手演讲内容摘登

    走过的路 遇到的人

    孙铁翔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9日   06 版)
    孙铁翔随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海域参与巡航执法报道

        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个故事。

     

    责任

     

        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冒着余震,我爬进了北川,采访到一位满脸络腮胡的“大胡子”军人。

     

        采访结束时,强烈余震来袭,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大胡子”军人把自己的雨衣脱给我,说:“小伙子,我们都要活着出去!”也许很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但却知道那些被他部队救出的鲜活生命:“敬礼娃娃”郎铮、“芭蕾舞女孩儿”李月、“总理让路”女孩儿宋馨懿……

     

        他叫王凯,当时48岁,全国抗震救灾英模,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军长。

     

        一个月后,他找到了我。谈起当初进北川的生死瞬间,他问我:“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

     

        我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后悔一辈子。”

     

        我问他:“你呢?”

     

        他说:“危难面前,军人的字典里只有进,没有退,这是军人的责任!”

     

    坚韧

     

        2012年9月30日,中秋,四艘海监船组成的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巡航。其中一艘船的驾驶室里,一个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沉稳、熟练地指挥着编队。这是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声明》后,中国海监编队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我问。

     

        “200多天吧。”

     

        我心里一紧。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盼着我早些回去。

     

        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我问他,值么?没等他回答,通信设备突然响了起来。原来夜色中,一艘中国籍商船正好经过钓鱼岛海域,他们见到中国海监船太兴奋了,大声对海监编队喊:“中秋快乐!祖国万岁!”

     

        他幸福地笑了,说,值了!他叫王云,39岁,中国海监83船船长,中国海监当时最年轻的船长。

     

        钓鱼岛领海基线公布后的第一个中秋、第一个国庆、第一个春节……我都在钓鱼岛海域度过。有人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起了王云。于是我说:我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

     

    担当

     

        2014年5月12日,中国南海,中越西沙海上对峙进入第十天。

     

        200多艘舰船在十几平方海里的海域内挤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而这个海域的中心就是一座名叫“海洋石油981”的钻井平台。我是第一个来到对峙一线的记者。当搭载我的直升机快要在平台上着陆时,一个身穿石油服的男人笑眯眯地向我招手。他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形势,便把我送到一线的海警船上。我问:“会不会遇到撞船?”

     

        他说:“看你运气。”

     

        “船不会沉吧?”我又问。

     

        他笑了,说:“看你命。”

     

        喊话、驱逐、碰撞……接下来的三天里,作为记者,我的运气“不错”,碰到了几乎所有的“战斗”场面;当然我的命也不错,经历了撞船,但万幸船没有沉。当我归来时,迎接我的又是那张笑眯眯的脸。一线如此紧张,他却如此平静。我知道,这就是他的工作,他的担当。

     

        他叫王喜武,今年46岁,“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行动指挥员、中国海警局支队长。

     

        王凯、王云、王喜武,是我采访路上遇到的三个人。记得我跟他们说过同样一句话——“向伟大的人致敬”,但他们说“自己只是平凡的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责任、坚韧、担当都是支撑一个人人性的基石。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自认为平凡的人,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拥有了一种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向“平凡人”致敬!

     

        (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 孙铁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