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建设美丽城市 拥抱生态文明

    作者:阎立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31日 07版)
    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山水名城,常州市将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基本理念,审视生态文明战略意义,突破生态建设关键环节,探索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全力打造山水相得益彰、人文交相辉映的美丽常州,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持生态建设第一位,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常州的发展建设将始终坚守生态文明这一底线,统一认识,将生态文明放在第一位的战略高度。没有了良好生态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是无用的。

     

        顺应发展要求,增强“迈坎儿”意识。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环境承载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与自身资源匮乏的矛盾等已成为常州市发展绕不开、躲不过的一道道“坎”。为此,要树立坚定的决心和必赢的信心,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迈坎儿”“过坎儿”意识。

     

        保持建设进度,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总体来看,常州市目前已基本达到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时序进度,但是在资源环境类指标上,如空气质量、地表水质等相对落后,特别是单位GDP能耗难以完成,控污减排任务艰巨。为此,常州市将紧抓资源环境问题短板不放,保持示范区建设时序,力争如期完成常州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

     

        满足人民需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据统计,大气质量、饮食习惯和医疗保障已成为影响人均寿命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美好宜居的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质量需求,必须依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留得一寸土,待与子孙耕;还青山绿水,享美好未来”。

     

    致力于生态文明实践,全面突破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关键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场生动实践,又是一个漫长过程。为此,常州市将继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创新,狠抓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关键环节,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生态产业体系。在“绿色”与“繁华”的碰撞中,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着力构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格局。具体包括,通过十大产业链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双百”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通过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着眼碧水蓝天,狠抓环境综合治理。为使常州天蓝水清,突出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的“三大重点”:加快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减少煤炭消耗,综合利用秸秆实现全面禁烧;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确保群众喝上安全优质稳定的“放心水”;加紧土壤污染防治,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打造生态绿城,提升宜居宜业品位。大力推进生态绿城建设规划,通过融合城市功能、提升公共空间、延展绿城内涵,补充生态环境容量,提高全市绿化覆盖率,做到在发展中净化生态环境,在建设中美化生态环境,在治理中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方位”生态,

     

        营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绿色生活环境,切实提升宜产宜业宜居品位。

     

    提供坚强制度保障,率先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统一部署,在全面推进改革中,常州市将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为打造“美丽常州”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强化倒逼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生态源头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产业、财政、土地、环境等政策制度,控制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空间。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列为区域发展绩效和干部考核任用的评价办法,加大考核所占分值和权重,严格实行量化考核;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考核评价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和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指标。

     

        创新市场运作机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和水权交易试点;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绿色信贷、绿色价格和绿色财税政策,重点加强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支持;支持生态环保类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深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完善协同推进机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协调机制,在完善环保月度点评和生态文明行动制度基础上,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工作奖惩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联动制,建立健全板块包任务、部门包责任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完善工程化管理、项目化的推进举措,以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新的历史起点,常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着力构建高端化低碳型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全力打造山水相得益彰、人文交相辉映的美丽常州,实现由国家生态市向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跨越提升。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