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系列调研 ③

    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新路径

    ——厦门市推进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王蒙徽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8日 11版)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前中)在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西山社调研。梁伟摄
    厦门五缘湾 (资料照片 由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提供)
    厦门新阳街道兴旺社区合唱俱乐部在演唱《兴旺之歌》。 (资料照片 由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提供)
    厦门曾厝垵村被誉为“最文艺小渔村”。 (资料照片 由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提供)

        厦门是美丽的“海上花园”,也是充满活力的经济特区,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绩,发挥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厦门如何再创辉煌,建设得更加美丽、更有活力?

     

        我们的答案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

     

    1.新形势要求  走发展新路子

     

        去年9月13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会上,结合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我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家深深感到,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发展的重要指示,体现了对厦门情况的深刻了解,既高瞻远瞩,又切合实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厦门发展的重要指引。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要求,“厦门要加快从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转型”,并指出转型的思路,就是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坚持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坚持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把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创建“国际花园城市”。

     

        过去10多年,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重要指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拿到了“国际花园城市”桂冠,拉开了海湾型城市框架,岛内外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优化了产业结构,全市基本没有产能过剩的产业,跨岛发展、转型发展成绩斐然。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差距。主要体现在:

     

        城市转型尚未完成。厦门虽多年来推进跨岛发展,但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快速交通体系没有建成,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公共资源仍然集中在岛内,人口也大量集聚在岛内,岛内与岛外土地面积是1:11,人口基本各占一半。

     

        产业转型尚未完成。多年来厦门加大力度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但是产业基础不牢,抗风险能力较弱。例如,尽管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已超过千亿,但大多是“两头在外”的代工企业,并没有形成紧密配套关联的产业链。

     

        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我感到主要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还不到位。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厦门的GDP增速有所下降,下行压力较大,外贸出口今年还出现了负增长。这都说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老路走不通,必须走新路——就是“五位一体”发展的新路子。

     

        新路子必须有新思路。我到厦门工作后,组织市各套班子开展调研,召开了20多次不同层面和规模的专题会。通过“头脑风暴”,大家一致感到,厦门迫切需要在加快转型中求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营造优势促进差异发展、整合资源促进统筹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包容性发展。要把厦门“美丽”的优势、开放的优势、对台的优势发挥得更好,以我们的“更好”吸引别人的“更好”;把有限的土地等各种资源统筹利用好,促进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把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

     

        新路子必须有新战略。去年5月开始,历时半年多,我们开展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邀请了吴良镛等2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发动厦门市民参与规划,印发了70多万份征求意见稿到各家各户征求居民意见,收集汇总了32000多条修改意见。战略规划明确了厦门“两个百年”的目标愿景,就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到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样板城市;从国际、国内、对台、区域和城市五个层面确定了厦门的发展定位,就是分别要建成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规划还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2.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厦门有一个景色宜人的海湾公园,是锻炼休闲的好去处。在调研中我发现海湾公园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非建设用地,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又属于建设用地。

     

        海湾公园的情况引起了我思考。在同样一个空间里各种规划互相打架,地块的功能不明确或者矛盾,是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以及审批扯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土地、规划、建设部门的调研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图斑达12.4万处,面积306平方公里,由此造成全市有约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直接使用。厦门最大的优势是美丽的风景、美好的环境,最大的制约是资源的瓶颈,土地包括滩涂才1699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0立方米,低于1700立方米的国际警戒线。保护好生态环境,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是厦门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是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让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落到实处,实现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为此,去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多规合一,让生态红线真正落地。为了解决规划打架造成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我们进行了“多规合一”的探索,主要建立了“四个一”:一是形成一张图,即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的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规合一”的一张图;二是搭建一个平台,为了让这张图真正用起来,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多规合一”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国土、规划、建设、发改等各部门的业务协同管理;三是合成一张表,就是利用协同平台,实行一表式受理审批,项目审批时长从180个工作日缩短至49个工作日;四是完善一套机制。包括建立部门业务联动制度、监控考核制度、优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动态更新维护制度等,使“一张图”实现动态管理,真正运行起来。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等多种因素,按照生态区、产业集聚区、城市生活区等三类主体功能区,对全市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划分,细化到各区、镇街。对各主体功能区,按优化提升、重点发展、协调发展、生态保护等四种开发方式,明确各主体功能区开发策略,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创新考核和财税激励机制,让能干什么的人干什么。为了确保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切实得到有效实施,我们探索建立了与主体功能区相一致的政绩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各区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设置共同和差异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树立以主体功能发挥好坏论英雄的导向。实行税收共享和财政保障激励机制,对市级园区和跨区域投建园区收入分配,实行属地化分成办法,从而既调动各区、镇街积极性,又避免各区、镇街间无序竞争,确保项目在全市能根据功能区性质统筹安排落地。探索“百姓富、生态美”途径,让生态红线真正落实。让生态控制线内的百姓生活得到保障、得以发展,是红线落实的基础。今年以来,我们在岛外选择了集美后溪镇、海沧东孚镇、同安汀溪镇、翔安大帽山农场等四个以生态功能为主的镇进行试点,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同时通过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完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帮助农民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等,努力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百姓富裕。

     

    3.形成科学发展新动力

     

        位于集美新城的厦门软件园三期是厦门产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去年11月12日我到集美新城调研,他们向我提出了软件园三期征地拆迁中农民如何转产转业、如何建设员工生活配套设施、产业如何引进培育等一系列问题。

     

        我感到,城市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与农业等等,都是互相联系的矛盾的统一体,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以工业化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统筹发展,这样才能协调、平衡发展,才能把城市建得更像城市、农村建得更像农村,把工业做得更强、农业做得更优。

     

        加快农业现代化。我们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发展高优种苗业,培育形成了甜瓜、蝴蝶兰等一批高优种苗特色拳头产品;推广设施农业,形成了翔安胡萝卜、同安紫长茄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了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实施龙头带动,培育了银鹭、银祥、古龙等一批影响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工业化。重点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抓龙头、建园区、优环境、促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抓龙头,重点推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目前在建的重大项目总投资5000多亿元;建园区,新建了厦门软件园三期,整合提升了火炬同安基地、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生物医药港等7大产业园区,落户了清华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园;优环境,创新了产业扶持机制,整合科技、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支持产业转型;促创新,两岸清华大学在厦共同建设“清华海峡研究院”,成立了光电、电力电气、卫星导航等11个产业创新联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一半,一批创新型企业蓬勃成长,如美图秀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启动了大嶝新机场、轨道交通1号线、海沧港集疏运体系、邮轮母港等建设,打造区域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提升服务配套,岛外新城着重完善市政公建和服务配套,引导岛内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岛外转移、辐射和拓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近两年投入10多亿元改善184个行政村(居)的基础设施。修缮保护了一批具有闽南特色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闽南风情村;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加快促进本地村改居居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市民化,一方面,分层、分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并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培训和服务管理,切实将各项服务延伸覆盖到位,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大力发展信息化。以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为载体,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与人民生活的紧密结合,让产业加快升级,让人民生活更好。高标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明年厦门要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全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兆,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兆,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以信息化促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消费电子、半导体照明、建筑电子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扶持优势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今年上半年,软件信息服务业、限额以上网络零售、离岸服务外包等分别增长23.1%、47.3%、59.5%。以信息化改善人民生活,逐步整合全市政务、社保、教育、医疗等各种信息资源,建设“一站式惠民平台”,推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向居民家庭延伸,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校园、农村信息化应用等示范工程建设,给居民带来更丰富、更便利的服务。以信息化促进政府管理改革,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让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了2/3以上,社区网格化信息平台大大减轻了社区管理工作负担,有的工作原来要花几天时间,现在点一下鼠标就完成了。

     

    4.凝聚包容性发展新合力

     

        2013年8月19日,我到厦门前埔北社区调研。在调研中,居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对社区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物业管理不到位提出意见,社区干部也向我倾诉社区工作的种种苦衷,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居民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关心热爱,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感到,社区治理关键要以参与促进居民融入、以服务满足群众需要。要把群众对社区的关心转化为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让大家在参与社区建设中融洽融入,尤其厦门的外来常住人口已占了总人口的一半多,促进他们融入厦门尤为重要。同时,要把资源下放到基层、到社区,让社区组织有人、有物、有权去管理社区、服务居民。

     

        去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以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包容性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发动群众从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兴趣相投的活动等做起,一起缔造美好人居环境与融洽邻里关系,使社区成为温馨家园、居民融为一家亲人,互帮互助,实现让参与铸就和谐。

     

        创新政府治理,形成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机制。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思维定势,将重点集中到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通过简政放权、厘清各层级职责边界、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健全服务网络,建立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机制,使服务进家入户。市、区下放了一批办事权力给街道、社区,全市为村(居)委会“减牌”16790块,清理率为60.3%;对市区镇(街)村(居)纵向各层级的关系和横向各类组织的关系及其职能定位进行梳理,理出了“社区协助政府事项清单”和“社区自治清单”;实行了“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对社区建设和服务项目予以激励和支持。

     

        激发各方参与,形成横向到边的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治理的基础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横向到边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搭建载体平台吸引群众参与,培育社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统筹各方资源拓展群众参与,完善制度机制保障群众参与,使大量居民主动参与到共同缔造中来。仅海沧区行动开展的前4个月参与各类项目建设征求意见就超过10万人,培育形成了一批社会组织,建立了大党工委、乡贤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党员和事佬、同驻共建理事会、社企共建理事会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机制、协商机制,以及优秀和先进激励机制、志愿服务机制等,使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塑造公共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不但改善了社区环境,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思明区曾厝垵村过去是脏乱的城中村,经过共同缔造变成了“中国最美的小渔村”;促进了党群干群融合、新老居民融合、两岸同胞融合,使群众和政府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行动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社区建设从“靠政府”变为“靠大家”,社区居民从“陌生人”变为“一家人”,在厦台胞从“台湾人”变为“厦门人”,形成了“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精神。据厦门大学调研组调查,通过共同缔造,居民对社区互助的满意度达84分、自豪感达83分、信任度达82分。

     

        (调查人:王蒙徽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